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从六尺巷精神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2025年09月05日 17:56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当这谦和礼让、克己奉公的古巷清风穿越历史烟云,它并未消散于时光长河,反而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这面明镜中,映照出深邃而清晰的逻辑关联与精神回响——六尺巷所承载的谦逊礼让、克己奉公、以和为贵的传统智慧。
六尺巷的“礼让”精神,以其克己不争、尊重他人的内核,为作风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根本要求提供了最生动的历史注脚。张英位居宰辅之尊,面对邻里土地纠纷,非但未以势压人,反而主动退让三尺。这看似简单的“让”,实则闪耀着不搞特权、不谋私利的公仆本色。如《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种“后其身”的谦抑,正是对权力本质的清醒认知——权力绝非个人私器,而是服务人民的公器。张英的“让”,是对普通邻居权益的深切尊重,是为民情怀最朴素的体现。作风建设所要求的为民,正是要求党员干部将群众冷暖置于心间,俯首甘为孺子牛。同时,张英以一封家书、一个退让的举动,高效化解了可能旷日持久的纷争,这种摒弃繁文缛节、直达问题核心的解决之道,正与作风建设中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倡导务实高效一脉相承。而其面对利益诱惑时的清醒与克制,更是清廉自守的光辉典范。六尺巷的“礼让”,实质是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的高度统一,为当代党员干部如何正确行使权力、服务人民树立了道德标杆。
六尺巷是“克己修身”传统美德与优良家风传承的典范,这与作风建设强调的党员干部个人品德锤炼与家风涵养形成深刻呼应。张英的家书是其深厚个人修养与豁达人生境界的外化。“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寥寥数语,道破功名利禄的虚幻与历史长河的永恒,展现的是一种超脱物外、淡泊致远的胸襟。《大学》所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个人的修身是齐家治国的根基,而清正家风则是抵御贪腐的重要屏障。作风建设强调“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要求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正是对“克己修身”传统的时代升华。党中央反复强调家风建设,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正是深刻认识到“家风正则党风淳,家风浊则政风污”的内在逻辑。六尺巷的故事,以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昭示着“修身齐家”对于为政者锤炼作风、抵御侵蚀的永恒价值。
六尺巷中邻居吴家“见贤思齐”的主动响应,深刻揭示了优良作风的感召力与社会风气的互动逻辑,为破解当下“精致利己主义”困局提供了历史镜鉴。当吴家目睹位高权重的宰相之家非但未恃强凌弱,反而率先退让三尺,其反应并非窃喜于“占了大便宜”,而是深受震撼与感化,由衷地“见贤思齐”,同样主动退让三尺。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真正具有道德感召力的行为,能够激发他人内在的向善之心,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与道德传递链条。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优良党风政风是引领淳朴民风社风的“先导之风”。当党员干部真正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展现出公心、谦让与高洁,其行为本身就如同投向湖面的石子,必能激起“思齐”的涟漪。作风建设不仅要“律己”,更要着眼于其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以党员干部的“德行”激发全社会的“思齐”动能。
六尺巷所象征的“和谐共处”社会治理智慧,为作风建设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优化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故事结局是双方的相互谦让,化争斗为共享,变私墙为公巷。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深邃智慧,为解决矛盾、促进和谐提供了一种超越零和博弈的思路。这种通过互谅互让、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实现和谐共生的治理艺术,在当代社会矛盾多元交织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作风建设最终目标之一,正是构建“鱼水情深”的和谐干群关系,营造风清气正、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若能秉承六尺巷式的谦和、包容与互谅精神,在处理群众诉求、协调利益冲突时,就能更好地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以公平之心、务实之举、真诚之情去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当党员干部放下身段、倾听民声,群众自然就能感受到尊重与诚意;当党员干部追求“共让”而非“独赢”,许多看似棘手的基层矛盾便能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化解之道。六尺巷的“和谐”之道,正是优化治理效能、巩固执政根基的永恒密钥。
六尺巷的清风,穿越三百年时光,其谦抑的礼让、严谨的修身、清正的家风、通达的和谐智慧,以及其中蕴含的“见贤思齐”的互动逻辑,依然强劲地吹拂在当代作风建设的前行道路上。从“让他三尺”的权力谦抑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庄严承诺,从“克己修身”的古老箴言到“三严三实”的时代要求,从吴家“思齐”的自觉响应到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干部责任,从“和谐共巷”的朴素智慧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这条古巷以其永恒的精神力量,为我们标定了作风建设的价值坐标与文化源流。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道德的表率、行动的标杆,以“贤行”激发全社会的“思齐”之风;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使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清正之气,如同那永不磨灭的六尺巷一般,深深融入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与行动自觉,为民族复兴奠定最为坚实、最为纯净的作风根基与民心基石。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5/12717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