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推动人口治理思路转变
2025年09月08日 16:49从整体性、动态性和多元性视角出发——
推动人口治理思路转变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人口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研究需要在发展本土化话语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突破传统逻辑框架的路径依赖,立足于中国现实人口问题和治理实践,从整体性、动态性和多元性视角出发,推动人口治理思路转变。
聚焦全人口全生命周期,夯实人口政策设计基础
当前,人口政策研究和设计主要表现为对人口问题的静态化、片段化处理,缺乏对个体生命周期和人口结构动态变化的系统性考量。例如,针对老龄化问题的政策设计多集中于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忽视了老龄化问题的长期性和代际传递性;针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多关注其就业和居住问题,忽略了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及其带来的多样化需求。这种碎片化的研究视角和政策设计思路难以全面回应人口发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为此,人口研究亟须转变思路,从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将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与人口结构的各个层次充分联系起来,夯实人口政策设计的基础。针对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样化和差异化需求,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构建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服务体系刻不容缓。流动人口的需求不仅包括就业和居住,还涉及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支持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政策设计,才能有效回应其多样化需求,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促进人口发展的政策或治理工具不应是简单的集成,而应是一个长期的自洽体系。人口研究应从全人口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厘清现有政策不足并指导相关政策实践,构建系统化、动态化的人口政策框架,更好地应对人口发展的复杂挑战。
转变政策调整逻辑,创新制度顺应人口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受到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通过政策干预来实现目标。当前,我国人口国情呈现出总量下降、老龄化加剧、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等新变化,这些变化在短期内难以逆转,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人口发展适应制度”政策调整逻辑亟须转变为“创新制度顺应人口发展规律”的新逻辑。
一方面,在认识上,应推动政策关注点的转变,从以往过度重视人口数量转向更加注重人口质量、结构和分布。在当前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人口质量和结构的优化已成为人口发展的核心议题。同时,人口研究应重新规划人口治理的基本方向与战略措施,以更好地应对人口系统存在的不稳定和不协调问题。例如,针对老龄化问题,政策设计应注重代际公平和长期可持续性,推动养老保障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协同发展;针对生育率长期低迷问题,政策设计应关注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构建全面的育儿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应建立健全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及时捕捉人口发展的新特征和新挑战,为政策制定提供精准的依据。
推动构建多元共治格局,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人口治理
新时代的人口治理思路和政策体系不应孤立存在,而应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整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当前,与人口有关的公共政策和发展思路存在碎片化趋势,不同部门间的政策联动和议事协调机制相对不足,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交叉和冲突的现象,影响政策执行效果。此外,人口治理的责任过度集中于政府部门,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体等主体参与度不足,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响应力低等问题。
人口政策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促进和协调不同部门的参与、配合和支持,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一部门来承担责任。因此,推动政府自身的政策整合和完善机构联动协调机制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国情是在经济尚未完全发达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客观上要求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市场、社会、家庭、个体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在具体实践中,人口研究应深入分析不同主体在人口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功能作用及责任边界,探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激励措施,激发各社会系统的内在动力,推动构建多元共治下人口发展的新格局。例如,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企业参与人口健康、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服务供给;通过社会组织平台,汇聚民间智慧和力量,参与人口政策的宣传、监督与评估;强化家庭在人口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倡导科学育儿、老有所养的家庭观念;提升个体的人口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其积极参与人口治理的各个环节。在明确不同主体的功能作用和责任边界的基础上,从人口层面探索激发不同社会系统内在动力的可行路径和合作渠道。
(作者单位分别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8/12718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