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2025年09月08日 14:29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显著增加。202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这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方面的政治定力与战略智慧,也为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对我国改革发展构成了诸多风险挑战。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困境,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同时,个别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大搞贸易战、关税战,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和经济波动。这些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使得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
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科技是推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力量。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各国纷纷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以争夺科技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竭力维护其霸权地位,凭借其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试图打断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对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巨大挑战,也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南方群体崛起,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稳定,但天下并不太平,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动荡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和冲突此起彼伏,尤其是一些地区的政治动荡可能导致能源供应中断、贸易路线受阻等问题,影响国际能源安全和贸易稳定,对全球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冲击,也给各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迫切需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一方面给我国带来诸多挑战,另一方面也孕育着机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有助于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措施。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采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等系列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而有效对冲外部需求的波动,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的必然选择。2025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经济呈现向好态势,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亟需注重内需市场的培育和拓展。而通过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可以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四维联动,有助于稳固经济底盘,有效对冲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为经济持续回升提供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撑。
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智慧。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视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这一论断彰显了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自信、谋求长远发展的定力和智慧,同时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风险、应对挑战,以国内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牢牢把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三、推进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着力点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迎难而上、主动作为。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针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其中,包括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以及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宏观政策要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以确保宏观政策效果的最大化。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适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提高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夯实经济基本面。扎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需要做好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在稳就业方面,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公共服务,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在稳企业方面,要加强融资支持,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针对性帮扶困难企业,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在稳市场方面,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清理地方保护性政策,规范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循环畅通。在稳预期方面,要通过政策稳定和经济发展态势的稳定,提振市场信心,引导合理预期,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一方面,在科技攻关方面,要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在产业升级方面,要通过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我国经济的自主性和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深化改革开放。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对内深化改革,将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推动消费升级专项行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增强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做到有备无患,持续用力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例如,做好能源保供、粮食安全等工作,充分备足应对极端情景的预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监测,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确保经济金融稳定运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总之,要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统筹国内经济工作与国际经贸斗争,牢牢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构建更具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使我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经济大局稳定和持续增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竞争力研究》及南京大学课题项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锁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8/12719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