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的传承及贡献

2025年09月08日 14:32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新发展理念等创新思想。同时,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发展理念、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的核心要义

(一)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石。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时促进发展,不适应则阻碍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生产资料却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导致生产盲目、无政府状态,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的把握而建立,通过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使生产资料占有形式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避免生产盲目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二)突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基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导致贫富分化,限制人的发展。在物质层面,社会主义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满足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质量,让人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生活条件。在文化层面,社会主义注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培养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剥削工人,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生产资料归全体或部分劳动群众共有,消除剥削,合理组织生产,满足人民需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与公有制相适应,按劳动贡献分配,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消除剥削不平等,激发劳动者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公有制为按劳分配提供了制度基础,保证了分配的公平性;按劳分配则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形式,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的传承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与政治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确保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稳健前行的根本保障,党凭借坚定的政治信仰、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资源解决发展难题。同时,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还能够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的的论述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为其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在新时代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经济建设全程,经济发展不仅追求数字增长,更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为此,党和国家采取诸多举措,如在民生领域,加大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投入,推动教育公平、医改、就业及保障房建设等;在共同富裕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收入分配等。

(三)重视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及社会结构,重大生产力变革推动社会进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创新解决动力问题,驱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协调解决不平衡问题;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放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拓展发展空间;共享解决公平正义问题,提供群众基础,为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的贡献

(一)创新拓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新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从理论层面看,这一创新论断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将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分配方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还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经济活力的有机结合。从实践层面看,公有制为主体确保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和发展方向,国家掌控经济命脉,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劳动价值,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二)以新发展理念指引发展实践

新发展理念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和路径等维度,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全方位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协调”重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科学厘清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

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观点创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和主流经济学认知。西方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存在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的对立。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能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其局限性。习近平经济思想肯定市场机制,认为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流动配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强调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防止经济波动失衡,保障公平竞争。这种有机结合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提供遵循,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两大重要目标,习近平经济思想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要求提供了实践路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彻底转变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坚决破除产业结构失衡、增长动力衰减等沉疴痼疾,全力优化经济结构布局,加快培育创新驱动新引擎,有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稳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动态演进中实现经济量的合理稳定增长与质的持续稳步提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唯有将共同富裕贯穿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各环节、全过程,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评判标尺,方能确保发展不偏离正确轨道,真正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生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路径研究”(编号L24BDJ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庆,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8/12719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