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人工智能+”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赋能

2025年09月10日 16:58

image (2)

这是9月5日拍摄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据人民网9月9日报道,9月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闭幕,该博览会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年度主题,以人工智能为主线,精心举办开幕式、生态大会、专业展览、专业赛事、成果发布、产业交流对接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现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热点。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经济社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实施路径。

如果说“互联网+”侧重“连接”,意在打破信息孤岛,提升速度和效率,带来量变,那么“人工智能+”就是赋能,让机器能够自主分析和决策,引发一波新的行业革命,产生的是质变。自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地积极行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率先出台政策,抢占“人工智能+”战略高地。温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人工智能局,地方紧迫感可窥斑见豹。

“人工智能+”与美好生活贴得很紧,以小切口赋能大民生。人工智能让家居、出行、健康管理等场景高度个性化,能够主动理解并响应个人的需求。从智能检测听力的助听器,到医保数据的深度分析、快速结算,如今都有“人工智能+”的嵌入。人工智能可以实时核验医疗票据与医保结算的一致性,大幅提升结算效率。智能捕鼠系统可以精准识别和定位老鼠的行动轨迹,自动唤醒智能捕鼠仪驱逐老鼠,对提升食品安全大有帮助。人工智能正成为无处不在的基础服务,这种变革无疑是具体而深刻的。

“人工智能+”意味着从数字经济到智能经济的跃升。培育智能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人工智能+”都有用武之地,可以大展所长。人工智能处在从技术突破向应用落地的拐点,赋能千行百业,展现出丰富的实用场景。但是我们也要正视,人工智能的规模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亟待补短板、强弱项,加力推进“人工智能+”的广泛渗透。

平衡发展是建设智能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应用仍然是个短板。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对确保吃得饱、吃得好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工智能+”的深入推进,比拼的是人才。无论是智能体的迭代,还是智联网的构建,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持。目前来看,算力紧张仍然制约人工智能的推广普及,国产算力技术的升级尤为迫切。要想突破制约瓶颈,人才是决定因素。我们要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及大模型人才,才能尽快提高算力水平,满足服务社会和加快产业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需求。

“人工智能+”的和数越大,越需要提升安全能力。推动模型算法、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安全能力建设,防范模型的黑箱、幻觉、算法歧视等带来的风险,加强前瞻评估和监测处置,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合规、透明、可信赖,是必须做好的功课。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强化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坚持包容审慎、分类分级监管,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是“人工智能+”走稳走好的必然要求。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要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应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各求实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态势,有效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造成内伤。同时,还应根据行业特点,下功夫破解痛点、难点、堵点,有针对性地拓展人工智能深层需求、高价值场景应用,才能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增量效能。

作者:张全林  单位:淮滨县委组织部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0/12721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