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维度的有益成果
2025年09月11日 15:55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现实的人”与自然界、社会相互成就、相互制约的演进过程。人类在形成自我并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在现实条件作用下逐渐实现从“天然共同体”到“虚幻共同体”以至“真正共同体”的演进,文化也随之经历从交流障碍、民族冲突到跨越边界、走向认同的蝶变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推进具体实践。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刘同舫教授专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研究》,正是围绕这一重要理念推出的有益成果。
彰显问题导向与实践建构的现实观照。该书以问题为导向,立足长时段、多民族的历史考察,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化如何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作者在书中精准把握当今全球文化环境和世界文明格局的总体性定位,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现实指向与当代任务,彰显了以问题导向展开理论研究的历史自觉。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主要内容包括:前提性阐明、“母体”资源及其创新、现实指向与当代任务、历史演变与原则确证、现实可能与构建策略等。这些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对马克思所处时代诸多“共同体”范畴及现状的回顾,到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社会理想的存在形态的省思,进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两个结合”的产物,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和传统文化大同社会之间的历史关联,揭示了现实建构与历史哲学理论的关系。该书通过阐释“文化构建作为人类的历史性存在与实践方式”这一核心问题,阐明了人类建构共同体实践的普遍历史性,展现了作者运用哲学社会科学方法审视实践问题的历史意识。
深蕴时代关切与现实思考的学术情怀。该书将社会发展史与哲学史相结合,以时代为依据对现实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既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宏大时代背景,分析世界历史总体的发展现状;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阶段性背景,剖析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的现实境遇,体现出紧扣时代主题、审视现代社会和展望人类未来的学术关怀与责任。该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性阐明”开篇,梳理与探析了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及相关社会形态观点。从世界历史总体进程看,不同时期研究者对“共同体”的理解迥然相异。该书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论题作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课题,从存在论基础、认识论支撑和价值论立场三个维度分析现实问题与当代使命,揭示资本逻辑扩张与全球发展失衡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源,强调研究重点应在于创设全球共同体形式的再生产条件、确认处理共同体冲突的基本原则,以及切中世界文明体的精神内核,展现出对中国乃至世界现实问题作出建设性阐释的学术担当。
展现比较思维与文明互鉴的开放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文明观指导下,深刻把握当代全球发展规律而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理念,同时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思想及西方理论的辩证扬弃基础上。比较思维自然成为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和国际认同的重要方法。该书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置于世界各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加以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其他文明中断的原因以及人类社会存在与文明创造的未来走向。上卷通过论述世界文明秩序的现实状态、文化构建与共同体合法性的生成,揭示人类文明史进程中从文化相遇到文明互鉴的转变趋势,即不同民族文化在构建中逐渐形成共同存在与平等互动的状态;下卷通过阐释“自我”与“他者”辩证运动中的内涵指向,发掘不同文明在互鉴过程中意义不断生成的内在规律。这体现了作者善于在多元比较中总结普遍规律的世界视野。作者在阐释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时,深入研究了共同价值、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之间的内在关联,确认不同国家在具体实践中认识共同价值、积极参与文化构建并达成世界共识的必然过程,进而确证了推动文明互鉴、实现文化意义共生的总体趋势。
总之,该书从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定位、阐释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的辩证关系入手,在话语叙述上层层推进,在逻辑脉络中有序展开,从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角度,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路径,是一部以纵横交错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事实与价值、时代与思潮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优秀著作。
(作者:韩庆祥,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1/12722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