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烽火记忆·峥嵘岁月

全民族抗战时期根据地兵工建设

2025年09月12日 10:33

全民族抗战时期,党领导的根据地兵工将生产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自力更生生产大量的武器弹药,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解放全中国和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在中国军事工业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加强党对兵工建设的领导。1938年,随着敌后抗日武装迅速壮大,八路军、新四军由5万多人发展到18万多人,枪械弹药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兵工事业,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要求“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各根据地遵照党中央指示,因地制宜创建了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兵工厂、新四军军工部兵工厂等一大批兵工厂,组织兵工生产。1941年4月、11月,中共中央军委连续发出指示,提出“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副”的方针,兵工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

为加强对兵工生产的领导,各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军工部,中央军委于1938年3月成立军事工业局,直接领导陕甘宁边区的兵工生产,从复装子弹逐步发展到生产机器、枪械、火炸药、手榴弹及掷弹筒等。1939年八路军军工部设立了政治部,建立“党委会——党总支——党支部”的组织体系,将几个随军修械所整合为修理和制造步枪的总部修械所,还成立了柳沟铁厂,生产炸弹。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筹建7个工厂,主要制造手榴弹、炮弹、翻造枪弹和修理机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民族抗战的8年中,根据地兵工共生产手榴弹近450万枚、地雷20万个、子弹780万发、长短枪1万多支、枪榴筒和掷弹筒6300多具、各种口径迫击炮900余门,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创建灵活高效的兵工管理模式。为保证兵工生产,各根据地普遍实行“军工部——兵工厂”两级管理,军工部加强整体规划与管理,兵工厂负责具体生产与执行。1942年后,根据地兵工管理体制从集中统一转向灵活分散,实行“军工部——所——厂”三级管理,调动了各级兵工的积极性,较好解决了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困难。1944年,随着根据地形势趋于稳定,兵工管理体制进一步简化,恢复为“军工部——兵工厂”两级管理,军工部直接领导工厂,根据地兵工生产逐步走向组织化、制度化。

根据地兵工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颁布工务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操作标准和考核机制;试行计件工资,鼓励工人多劳多得;成立工会实行民主管理,增强工人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生产效率。为进一步激发生产积极性,根据地兵工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形势教育、典型示范等激发工人工作热情。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将劳模赵占魁的事迹推广到各根据地,激励工人不懈奋斗。在兵工生产之外,根据地兵工还积极鼓励工人参与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修理农具,为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建强技术人才队伍。在党中央大力支持下,各根据地广泛引进人才,动员吸收一批从东北、华北沦陷区国民党兵工厂流散的技术人员,并招揽了一批技能娴熟的铁路煤矿修理工、造枪工、翻砂工等。受党的激励政策鼓舞,一大批满怀报国热情的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抗日根据地,其中大部分来自清华、北大、南开、燕大、浙大等名校,不少有海外留学经历,形成了专业的兵工建设队伍。

为了更好培养军工人才,中央军工局设立了教育科,推行学徒制,通过“传、帮、带”培养兵工专业人才。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创办了太行工业学校,开设机械、化工、生产管理3个专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操作技能,办学3年共培养400多名生产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弹药的初级和中级兵工技术人才。延安自然科学院开设兵器、爆破、炼铁、金属工艺等课程,组织军工专家授课,办学5年共培养500多名科技干部。这些人才不仅在根据地兵工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根据地兵工建立了多层次的激励体系。提高物质待遇,对兵工技术人员按照等级发放津贴,提供住房、办公条件、图书设备等支持。重视人才使用,对曾赴德国、苏联学习兵工的刘鼎委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对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程明升委任修械所所长,在技术上不加干涉,让他们各展所长,领导和组织兵工生产。加大荣誉表彰,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登报等形式对劳模或有突出贡献的兵工人才进行表彰,有效保障了当时艰苦战争环境下的兵工生产。

重视技术创新。兵工原料生产技术突破是根据地兵工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晋察冀军工部张方等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采用民间耐酸瓷缸垒成缸塔,成功制成硫酸,为火药生产提供了关键原料。军工部陆达同工人合作,把当时美国工业界使用的黑心韧化处理工艺同太行山传统的焖火工艺结合,发明了火焰反射加热炉,析出炮弹壳表面的碳,形成便于切削加工的铁素体,即可进行切削加工,开创了大量自制炮弹的历史。军工部还从旧制钱中蒸馏出锌,采取电解技术提取纯铜,再冶炼轧制成铜锌合金板材,大幅提升枪弹生产效率。此外,在硝酸和硝化棉生产技术上也取得突破性成果,解决了高能炸药和发射药生产的原料瓶颈。这些技术创新,突破了敌人的技术封锁,从根本上解决了火炸药、炮弹和枪弹生产关键原材料的来源问题。

在原料生产技术突破基础上,根据地兵工通过规范生产和改进工艺,提升武器弹药性能和效率。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在1939年研制出“无名式马步枪”,经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改进优化,制成“八一式马步枪”。该枪成功解决了零部件标准化难题,是党领导下根据地兵工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款制式步枪,开启了我军武器生产制式化的先河。此外,根据地兵工对传统手榴弹进行改进优化,增加爆破碎片提高了爆炸威力,改进发火机构提高了发火率,改进延期药配方和工艺提高了延时准确性,使杀伤范围和命中率大幅提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2/12723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