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和平道路·命运与共

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的美国视角与中国抗战叙事

2025年09月12日 10:50

“每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它的景象和声音、恐怖和胜利——都会消失。”

二战硝烟散去80年后,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在网站上这样写道。

沿着美军路线行进的二战博物馆

游历美国各地,大城小镇,常能见到美国内战和越南战争的纪念碑,但一战和二战纪念碑明显少很多。美国国家级别的一战或二战博物馆坐落在哪里,恐怕超过一半的美国人不知道答案,这多少反映出美国人对主战场不在美国的两次世界大战的视角。

美国国家一战和二战博物馆都不位于首都华盛顿特区或者东西海岸的大城市。前者鲜为人知,位于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后者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畔的新奥尔良。新奥尔良不仅是爵士乐和鸡尾酒的诞生地,也是美国工业家安德鲁·希金斯的家乡。希金斯工业公司在二战期间生产了两万多艘登陆艇,为盟军两栖作战,特别是诺曼底登陆立下大功,以至于艾森豪威尔称希金斯是“为我们赢得战争的人”。

2000年,重视收集二战口述史料的新奥尔良大学历史学家、《兄弟连》作者斯蒂芬·E.安布罗斯创立美国国家诺曼底登陆博物馆,即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的前身,当时只有一个展出复制的希金斯登陆艇的小展厅。200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指定其为美国官方二战博物馆。此后,博物馆耗资4亿美元、历时15年发展为占地6英亩、拥有7所展馆,涵盖展览、4D影院、档案馆、研究设施、会议场所的园区。今年是博物馆建馆25周年,接待游客已超过1000万人次。

为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博物馆推出新的六集播客《1945》,近日相继举办二战结束80周年研讨会和纪念仪式。在9月2日美国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后,还将举办公共讲座、战争彩绘艺术展览等多种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不仅收藏逾25万件二战遗物,更以收集丰富的口述史料著称。根据博物馆网站介绍,目前馆藏9000多份来自美国各军种参战官兵的口述回忆,近7000份口述视频史料,约10万张来自美国政府、军方和个人拍摄并洗印出的二战照片。博物馆附设研究所和研究型图书馆,每年主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会议,今年将是第18届。博物馆还与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创立的国家历史日(National History Day)项目合作,牵头开展视频口述历史的查询新方法,建立可供跨视频查询的元数据词汇表,访问者可对这些视频史料进行标记、注释和评论。

作为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它的二战叙事不可避免地以美国视角展开。80年来,美国传统的二战叙事分为欧洲战区和太平洋战区,欧洲战区包括在西欧、东欧、地中海和北非的作战区域;太平洋战区包括中国、东南亚、太平洋岛屿等所有对日作战区域。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反映战争历程的主展馆亦按此划分,分别设定“通往柏林之路”和“通往东京之路”的展览主题,叙事时间轴的终点不同,但起点都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地理轴则沿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上的军事行动展开。

的确,从美国的视角看,日本袭击珍珠港,4天后德意对美宣战,美国这才“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场全球战争”。但从全球图景看,二战的亚太叙事开端变成一串遥远陌生的太平洋岛屿名字;而欧洲叙事则始于北非沙漠,继而争夺欧洲领空,登陆诺曼底海滩,深入阿登森林,进入沦为废墟的纳粹德国……

博物馆为死于纳粹集中营的荷兰犹太少女、《安妮日记》作者安妮·弗兰克专辟展室,并在馆外为她立了雕像,还有纳粹掠夺文物珍宝的专题展览。另有展馆讲述二战后美国的重大社会变迁。但总体上,一部二战史,仿佛在且只在沿着美军路线行进。后来想想,博物馆名称“国家二战博物馆”,实指二战中的美国博物馆。

全球可能尚未有一座以全球视角看待二战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中国抗战叙事

虽如此,也因如此,当发现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对中国抗战贡献与牺牲有相当分量的展示时,更加令人动容。

初步入“通往东京之路”展览时,仿佛置身一艘战舰的驾驶舱,有舵轮,有舷窗;而刚走进“通往柏林之路”展览时,则如置身硝烟烙下处处焦痕的战壕。海洋战和陆地战的不同氛围,被博物馆以沉浸式体验的布展方式呈现出来。在战争重要节点,还设有战事距离东京、柏林、昆明等城市里程的路标。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太平洋战区展览中,对中国抗战的顽强、苦难与牺牲有多处展示。在一个迎向参观者、用木架单独设立的展板上,用大字题写“不投降”两个醒目英文单词,其下是1937年8月28日,日军空袭上海后一名中国婴儿在瓦砾中哭泣的著名历史照片,当年美国《生活》杂志发表后,不到一个月有超过1.36亿人次观看,引发国际社会强烈愤慨。再下是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拿被俘中国人练习刺刀动作的照片和一张美国海军士兵检查自杀日本军官尸体的照片。

博物馆在这组照片的总说明中写道:“在中国和其他地方,日军经常将其暴行施加于非日本民族,军人平民皆不能免。”

在南京大屠杀照片下,博物馆的说明补充写道:“他们的行为(南京大屠杀)震惊世界。而几乎每一次日军获胜,都有新的暴行传出。”

对废墟中哭泣的中国婴儿照片,博物馆的说明指出,日本战机1937年轰炸上海,是无差别对待平民的一体化攻击。“待到1944至1945年(日本本土遭到轰炸),类似的血腥惨剧轮到他们自己遭受,几乎得不到半点同情。”

在杜立特飞行员空袭东京的简要图片说明中,也提到了日本对被俘飞行员和援救并保护他们的中国军民的残酷报复。

不仅如此,“通往东京之路”展览,还以多媒体方式突出展示了飞虎队和驼峰航线:天花板上悬吊着一架修复后的飞虎队P-40战鹰战斗机,机头绘着鲨鱼嘴,而馆方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参观者在仰望战机时,恰巧能看到其下巨大的三联电子屏幕上,一架C-47运输机在鲨鱼嘴下飞越喜马拉雅雪山。展厅说明中写道,中缅印战区迫使日军在亚太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上作战,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11个日军师团在岛屿和海上与美军作战时,还有多达40个师团(近100万日军)被困在中国的中日战争中。

在展厅出口旁的墙壁上,另有电子屏循环播放日军在华暴行的历史影像,不仅有南京大屠杀的实录,还有日本731部队关押中国人进行人体实验的内容。不少参观者或坐或站,认真观看。

一处展览说明写道:“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上,抗日战争是最血腥的战争之一。日本1931年占领满洲(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对华全面战争……中国人民勇敢地保卫自己的家园,浴血奋战牵制住超过100万日军。”

另一处说明则说:“中国在对日作战中是至关重要的盟友。一个由不同派别的中国武装力量组成的多元化联盟,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到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牵制了相当规模的日本帝国陆军……中国的顽强抵抗,戳穿了日本标榜的所谓亚洲解放者的真实面目。”

展览的终点,是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的循环回放。日本投降代表表情木然,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和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上前签字,舰桥上挤满了官兵,海鸥成群掠过,士兵抬手敬礼,目光穿越80年时空凝视着今天的我们。

博物馆网站上登载的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的文章,开门见山地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7年7月7日爆发——并非发生在波兰或珍珠港,而是在中国。日军入侵上海、北京和南京等东方大城市,并在沿途对当地居民犯下诸多暴行。日本统治期间,对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占领极其残酷。”

文章说,战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希望中国成为战后新世界秩序的支柱之一。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是第一次有一位非西方领导人以与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平等的地位坐在一起,预示着战后全球秩序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这位教授说,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实力迅速提升,中国人认识到二战历史是其现代崛起的基础。中国在二战中作为一个国家屹立不倒,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全人类的空前浩劫

二战带来的浩劫是全球性的。博物馆这样总结:“工业时代的战争给地球留下需要数年才能愈合的伤痕。约有6500万人丧生,破坏的痕迹从北极圈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即使幸存者也满身伤痕:残破的躯体、破碎的精神,还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令人动容的是,在“通往东京之路”和“通往柏林之路”两大主题展览中,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展出了大量反映中国及各国人民在二战中承受苦难和牺牲的图片、视频和口述,既有美国政府和军方拍摄的新闻短片中的现场直击,也有老兵和幸存者的个人回忆。

在亚太战场,除了日军在华暴行,还有日军在珍珠港事件后占领新加坡和菲律宾,对美军战俘的残酷虐待等。一处展览说明写道:“亚洲为二战付出的真正代价可能永远无人知晓,死亡人数包括至少600万军人和2500万平民。大约一亿人因为战争被迫逃离家园。马尼拉、南京、东京等亚洲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

在“通往柏林之路”的欧洲战场展览中,循环播放伦敦、华沙、柏林等欧洲城市战前与战后对比图。展览这样描述欧洲:“沦为废墟的大陆。”展板说明写道:“战争折磨了欧洲6年,每一天都有将近2.5万名欧洲人被杀,其中有军人也有平民……战后,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沦为难民,欧洲政治图景被改变。”

二战中的杀戮者留下疯狂的声音。1945年3月,纳粹德国败局已定,希特勒宣称:“我们不会投降——不,绝不!我们或许会被毁灭,但如果我们被毁灭,我们要把整个世界一起拖进火海。”

一名美国老兵回忆,纳粹德国在法国沿海整整轰炸了4个月,每天战友们都在观望:“今天会不会轮到我的‘狗牌’被挂起来?”“狗牌”是二战期间盟军士兵佩戴的金属身份标签,上刻姓名、服役编号、血型和宗教信仰,以便受伤或死亡时识别。博物馆参观者可以在入口处领取“狗牌”,并了解当年佩戴这张“狗牌”士兵的命运。

二战结束75周年时,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前历史学家塞思·帕里登在题为《欧洲胜利的代价》的文章中写道:“我认识数百名在欧洲参加过这场可怕战争的战士……战争结束70多年后,他们的脸庞上依然布满战争的伤痕,苍老的双眼中依然流露出长久以来的恐惧、痛苦和内疚。”

帕里登说,战争在参战老兵心灵上留下深深的永久伤疤,他们最终回家时,“战争也跟着他们回家了。它在他们的伤口里,在他们的记忆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在他们的噩梦里”。

“归来的退伍军人所目睹和经历的,有些是世上任何人都不该看到、经历或遭受的。目睹士兵被炮火射穿内脏,被敌方机枪开膛剖肚,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他们以骇人听闻的方式频繁杀人,目睹人类对同胞犯下的最令人发指的罪行。如今,这些男孩们被期望回家,恢复到离开之前的模样。这不可能。”

“大规模生产的死亡——在一个又一个国家,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死者数量是在家里的人根本不需要费心去理解的事情——他们只是一排排数字,但我们看到了死者,这就是区别。”

在盟军攻入德国本土的展柜上方,灯光把墙壁染成一片金黄的暖色,上面写着一行字:“一个人不可能经历了战争,还能回归正常。”

博物馆对亚太和欧洲战场的展示都仿佛笼罩着沉郁的夜色,直到拾级而上的“胜利之路”,沿路陈列着缀满星光般的各国民众欢庆胜利的照片,一切明亮起来,如同80年前汹涌而至的欢喜,虽然在庆祝二战胜利的游行中,成千上万的人们同时在哀悼逝去的亲人。

后世的人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这样沉重的损失呢?1945年的世界,很快意识到二战与之前世界历史上所有战争都不同——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残忍地大规模屠杀同类,这使人类进步本身受到质疑。

80年来,对二战的记忆和审视,不断塑造着战后的世界。展览结束时,博物馆用一整面墙的互动屏幕向参观者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你意味着什么?”并将参观者的答案投射在屏幕上。

80年后的今天,有人回答:“二战使人类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创造了对各种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接受和包容。”

有人回答:“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灾难性和摧毁性的冲突。但是,没有二战,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今天就不会存在。”

有人回答:“历史不会自我重复但肯定会押韵。我们今天正在目睹这种韵脚,必须警惕和阻止它。”

有人回答:“战争永远应该是万不得已的最后选择。”

从事教育出版工作的安德鲁·西尔维斯特告诉记者,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拥有很多来自士兵、普通民众和其他历史亲历者的第一手史料,并把它们与二战遗物很好地融合展示。

80年后的今天,你害怕爆发三战吗?

西尔维斯特说:“我想,历史上所有的事情,经过了几代人,人们就会忘记最初是如何陷入那种境地的。所以你永远无法安心地相信它不会再次发生。国家之间的和平非常脆弱。”

80年前,美东时间1945年9月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宣布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广播讲话中强调:“胜利总是伴随着喜悦、负担和责任。”他说:“想到那些战争中的受创者,他们失去挚爱的父亲、丈夫、儿子、兄弟和姐妹。任何胜利都换不回他们期盼相见的面庞。唯有明智地运用这场用牺牲换取的胜利,他们才能得到些许安慰。”

80年过去了,人们仍有理由发问:受创者得到安慰了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2/12723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