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际

全球治理倡议的中国智慧

2025年09月15日 14:24

提出全球治理倡议的底气是中国式现代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球治理倡议的中国智慧

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天津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发出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第一,奉行主权平等;第二,遵守国际法治;第三,践行多边主义;第四,倡导以人为本;第五,注重行动导向。其中,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不是西方“要么在餐桌上,要么在菜单上”弱肉强食的治理逻辑,强调所有人都上桌,问题上菜单;国际法治是根本遵循,彰显公平正义;多边主义是基本路径,真正的多边主义要求共商共建共享;以人为本是价值取向,是判断全球治理成效的关键;行动导向是重要原则,汲取中医的智慧,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避免空谈和西医的副作用。

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特别针对当今世界的治理赤字

全球发展倡议聚焦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全球安全倡议着眼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治理倡议锚定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路径。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特别针对当今世界的治理赤字,聚焦“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个时代课题,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美西方的全球发展观、全球安全观、全球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形成鲜明对照。

全球治理倡议的哲学理念,可从儒释道的三大文化传统中寻其端倪

汉字是历史的镜鉴,“治理”一词的构形,早已映射出千年来中国人对理想秩序的深邃思考。《说文解字》中说:“治,从水台声。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理,治玉也。从玉里声。”二字结合,构成中国式治理的核心逻辑:“治”重动态平衡(如水平),强调疏导、调控;“理”重遵循规律(如玉纹),强调依据、法则。“治理”含义:顺道而为的智慧。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治理观中得到鲜明体现:儒家德治教化,以道德表率实现“不治而治”。道家无为而治,主张减少干预,顺应自然与社会规律。法家法治条理,通过明文法则实现公平秩序。

从《说文解字》看,“治理”二字蕴含着中华文明对“秩序”的独特理解:不是强制、控制,而是引导与顺应(如水之治);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发现并遵循内在法则(如玉之理)。这种思想至今影响中国社会治理,强调在制度设计中尊重规律(理),在政策执行中注重平衡(治),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由内而外,推己及人,全球治理莫不如此。全球治理倡议的哲学理念,也可从儒释道的三大文化传统中寻其端倪。

儒家的共生,强调格局,对内是身家国天下,对外则是“差序疆域”。在中国人的思维里,天下各民族其实没有什么优劣之分,都是共生的关系。佛教的共业,主张人的因果链是互相影响的,个人和集体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道家的共天,内化成了中国人的自然信仰。

由此概括全球治理倡议的哲学理念:一是共生,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三共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球治理的前提是国内治理,避免国内治理的负外部性,将国内问题外化。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治理是天下人的共同事业。有事大家商量着办,聚众智,成众业。二是共业,治理一个问题不能产生新的问题。“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问题本身是相互联系的,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整体观,避免治理过程中产生次生问题,次生灾害,实为善治。三是共天,强调治理现在、治理过去、治理未来的三位一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仅要解决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现在还要解决新问题如人工智能的治理;不能等解决老问题后才去解决新问题,要并联式着手,统筹解决,一并解决、系统解决。

由内而外,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的底气是中国式现代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球治理倡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在乡村治理、城市治理、区域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基础上,倡导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全球治理层面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新型治理观,并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合作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予以实践,彰显立己达人、命运与共的情怀。

真正的全球治理不是美国治理世界或者西方治理世界,而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占世界人口八成以上的全球南方国家,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对全球性质的挑战的集体行动。全球治理必须是真正全球的,治理遵循“上善若水”的理念,追求善治。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5/12724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