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2025北京文化论坛 要闻:活动速览
国庆有好戏、景泰蓝绘中轴盛景,解码京味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2025年09月15日 13:32近年来,北京持续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大力保护传承发展京味文化。京味文化是北京历史进程与文化多样性的独特印记,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时而变,不断融入新的内容,也创造出新的形态,备受欢迎。近日,记者探访曹氏风筝工艺坊、北京市珐琅厂和长安大戏院,感受京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曹氏风筝越来越有名,已“飞向”20多个国家
9月11日下午,在海淀区上庄镇的曹氏风筝工艺坊内,曹氏风筝第三代传承人马年礁正在指导访客制作一只比巴掌大点儿的五福燕风筝。随后她拿出一个鹦鹉形状的“碳素杆风筝”告诉访客,这种风筝,不需要大风就能起飞,比较适合老人和孩子。
曹氏风筝与撰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有关。据史料记载,在他所著《废艺斋集稿》中有一卷为《南鹞北鸢考工志》,专门讲述风筝扎糊技艺,内容包含各式风筝的图谱和扎绘风筝的歌诀。1943年,孔祥泽(曹氏风筝第一代传承人)从日本商人处借阅《南鹞北鸢考工志》,抄录其中风筝部分的内容,并结合金福忠《宫廷风筝图谱》潜心钻研,得到曹氏图谱数十种,终使曹氏风筝得以继承。
早些年,曹氏风筝就入选首批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曹氏风筝工艺坊成立后,由孔氏家族第二代传承人孔令民传授技艺,专门招收残疾人、下岗人员等群体,让其可以“以艺自养”。2011年,曹氏风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马年礁介绍,曹氏风筝的工艺特点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的精华于一体,其“扎、糊、绘、放”的制作流程具有独到之处,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及20种制作技法。其中,拟人化的“扎燕”最具代表性,如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雏燕喻娃娃等。风筝造型不仅要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如要使燕子表现出像人一样的喜形于色,则必须要把握“眉上轩,见喜颜;嘴上翘,定是笑”的画法。
据介绍,曹氏风筝曾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民间美术展、玩具展,并到20多个国家展出。“去年北京市残联带着我们的作品去泰国展览。今年上半年,还有韩国友人专门找到我们,说要带着他们的作品来与我们交流。”马年礁说,曹氏风筝在国外也越来越有名了。
在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方面,目前曹氏风筝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方式,一方面通过线下活动,如风筝制作工坊、风筝文化展览、风筝飞翔比赛等,让公众亲身参与,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利用线上媒介推广风筝文化,通过网络直播、现场体验等,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风筝文化。
马年礁表示,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次参与到曹氏风筝的各项活动中来,风筝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创作赏盘、冰箱贴等,让景泰蓝传统文化“活”起来
北京市珐琅厂内又有着不一样的场景。景泰蓝掐丝、点蓝两个车间内,工匠们低头工作,有的用镊子将铜丝掐成花纹,有的用吸管蘸取釉料填充图案。
景泰蓝,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且又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所以又被称为“景泰蓝”,因流光溢彩、华丽精美的特质一直被视为皇室御用器物,民间难得一见。
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北京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1月,由42家私营珐琅厂和专为皇宫制作景泰蓝的造办处合并组成。1958年更名为国营北京珐琅厂,郭沫若题写了厂名。2002年11月改制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珐琅厂是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2006年,该公司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到了2012年,北京市珐琅厂里建成了近千平方米的我国首座景泰蓝艺术博物馆。
在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内,讲解员陈蕊指着一件名为《和平尊》的作品向观众介绍,这件作品曾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她告诉记者,“景泰蓝经常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2014年APEC会议、2018年进博会等重大场合,都有景泰蓝的身影。”
北京市珐琅厂还创作了北京景泰蓝《中轴盛景》赏盘系列,赏盘以北京中轴线从南端永定门到北端钟鼓楼沿路建筑群作为载体,将北京中轴线的厚重文化历史融入景泰蓝工艺之中,重现昔日盛景于方寸圆盘。
此外,他们还创作了两款《中轴线珐琅瓶》京珐文创冰箱贴。两款冰箱贴均以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建筑为主题,展现效果模拟了景泰蓝作品,融入了世界非遗和国家非遗元素。
北京市珐琅厂副总经理秦瑞山表示,景泰蓝本身就是京味文化的代表。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结合景泰蓝展品,开发了一系列“文化+”理念的文创产品,让景泰蓝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融入大众的生活与理念,更好地走向社会。
近30年来,长安大戏院累计演出超万场
9月11日傍晚,长安大戏院堂厅的脸谱雕塑在灯光映照下格外醒目。观众陆续入场,当晚上演了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烂柯山》。
长安大戏院始建于1937年,曾坐落于北京繁华的西单路口东南侧,由一座大仓库改建为私营戏院。创建人为北京名票友杨守一,当时的长安大戏院分上下两层,舞台长10.5米,宽10.3米,能容纳观众1200多人。
长安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介绍,在当年的开业典礼上,首场由京剧名家奚啸伯主演《失街亭》、胡菊琴主演《玉堂春》、金少山主演《白良关》,从此长安大戏院以崭新的身姿,与前门外大街的广和剧场、中和戏院,以及金鱼胡同的吉祥戏院等,形成环内城戏院群,名噪京城。
1996年9月,“中华长安戏剧文化周”开幕式暨长安大戏院新建开业仪式启动,长安大戏院重张开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长安大戏院累计上演各类演出超过10000场,除京剧外上演其他剧种约50种,接待演员10万多人次,接待观众超过500万人次。
长安大戏院年演出京剧逾百场,不仅致力于推出经典流派与名家演出,曾举办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及谭鑫培、王少楼、孟小冬等纪念演出活动,同时还扶持言派、奚派等濒危流派,对京剧流派的多样化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在长安大戏院中厅,记者看到“北京礼物”戏曲主题店内有不少戏曲创意产品,包括“状元盔”“钟馗纳福”冰箱贴系列、“粉墨登场”北京京剧院特色原创品、戏曲珠宝系列、戏曲图书系列等。“我们还开发了戏曲盲盒、中国画风格的戏曲人物创作,就是想让年轻人通过多种方式接触传统文化。”富博洋说。
当下剧场经营越来越多元化,演出模式也逐渐丰富。随着长安文创店的营业,接下来文创餐、文创咖啡也将推出,这意味着观众在赏戏之余,亦能在购物、餐饮、品茗等多种体验中体会国粹京剧的余韵。
每逢传统佳节,长安大戏院会如期推出节令大戏,如《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除此之外,今年国庆期间,长安大戏院还将推出传承板块和纪念板块。“传承板块方面,今年国庆期间,北京京剧院副院长迟小秋将带领程派弟子演出,马派老生朱强将带领马派弟子演出《画龙点睛》。在纪念板块方面,我们向已故京剧艺术大师献礼,将举办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5周年演出、纪念汪本贞先生诞辰110周年演出、纪念方荣翔先生诞辰100周年演出。” 富博洋说。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5/12724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