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2025年09月15日 16:40

据《人民日报》9月14日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这项历史性工程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奋力打开新天地,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区域经济总量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突出优势,整合资源推动融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重构区域功能布局。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北京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腾退空间转向发展科技、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天津依托港口优势和制造业基础,央企和高质量项目纷纷落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平台成为承接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河北则借势而上,以雄安新区建设为牵引,高碑店首衡市场、河北京车制造基地等项目落地,实现“接得住、留得下、发展好”的良性循环。三地立足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协同联动,推动区域发展优化升级。以功能定位整合资源,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更增强了区域整体竞争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协同创新,产业协作增强内生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三地共建“六链五群”产业体系,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速成形。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北京整车研发、天津关键零部件制造、河北配套生产,形成“1小时产业配套圈”,三地汽车产值突破8400亿元。中关村创新溢出效应持续放大,2024年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40亿元,较2013年增长近11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一企落地、两地受益”;三地共建“市—区—园区”三级科技对接网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京津冀正从要素流动型合作迈向制度协同型创新,区域创新生态日趋成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共建共享,同城效应体现民生温度。国家战略的最终落点,是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民生工程。京津冀铁路运营里程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1万公里。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深化,三地6.4万余家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44项人社服务“一卡通办”,社保卡成为集交通、文旅、医疗于一体的“超级通行证”,持卡人数达1.17亿;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成效显著,2024年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超六成,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从“双城记”到“同城化”,从“物理连接”到“化学反应”,京津冀正构建起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绿满家园的宜居生活圈。

11年砥砺前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从“谋思路、打基础”迈向“见成效、上台阶”的新阶段。当“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协同发展之花全面绽放,京津冀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立潮头,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篇章。

作者:章平周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5/12725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