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社会
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如何建
2025年09月16日 13:4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并把“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着重突出为民、便民、惠民,通过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为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人口迁移流动日益活跃。大规模流动人口对差异化、精准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出要求。智慧城市建设通过破除信息壁垒,动态调配公共资源,能够有力保障流动人口享受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推动城市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动态化、复杂化。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和精准化水平,高效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构建智能监测预警网络、打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应急响应与资源调配机制等,推动城市治理实现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城市治理目标,推进城市工作更需注重统筹协调。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保障。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是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困局的关键,可以有效避免信息重复采集和资源浪费问题。如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部门共享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基础数据,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12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取得阶段性突破,城市服务质量、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山东临沂是10个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构建“一网、一库、一图、一端、一平台”的智慧治理体系,打造34个智慧城市管理特色应用场景,实现了“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山西大同秉持城市状态一网感知、城市数据一网共享、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民生服务一网通享、产业服务一网通智的“五网融合”理念,积极构建城市数据要素体系,累计接入并治理数据表1532张,归集数据51.66亿条,实现综治、文旅、养老、政务、城管、交通全域覆盖,为智慧城市高效运行筑牢根基。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以长效为目标,实现城市治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运行更安全、生态更可持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需精准快速获取居民、企业在交通拥堵、行政事务、环境治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痛点,优化需求响应机制,让智慧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并服务人民需求。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智慧城市建设的显著优势是城市管理各方数据的全面共享和及时更新,能够实时汇聚交通、环境、能源等全域数据,推动科学决策。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统一标准和规范,打破部门壁垒、政务藩篱和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
三是筑牢安全与韧性根基。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已成为增强城市韧性、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要强化网络安全防护,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完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充分利用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四是创新优化投融资机制。2024年,我国城乡社区支出规模达到21742亿元,同比增长5.9%。考虑到政府性基金预算及政府债务等支出,城市建设支出规模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我国财政运行呈现紧平衡状态,这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动能转换提出直接要求。城市发展不能、也无法过度依赖政府直接投入,需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6/12726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