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山实践

2025年11月18日 13:08

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山实践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一体推进美丽乡村等“美丽系列”建设,提出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绘就新时代中国式美丽乡村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此背景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立足实际探索实践路径,形成一些好经验好做法。马关县创新“党政推动、部门联动、群众主动、示范带动”模式,通过“村级共建理事会”等机制激发主体,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西畴县持续推行“六子登科”模式,以科学举措改善生态人居;广南县六郎城村、马关县腊科村等乡村的崛起,生动回答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的关键命题。

聚焦“建什么”,绘就“浓浓乡愁”的美丽乡村。乡村承载着人们对自然景致、团圆生活与淳朴乡情的美好记忆,是心之所向的精神家园。然而,部分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城市化改造”倾向,忽视乡村本质属性,破坏原有生态肌理与乡土情怀,导致农村逐渐丢失根与魂。新农村建设应当要符合农村实际,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

一是注意乡土味道,彰显乡村价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乡村的绿水青山成为“诗意栖居”与“健康养生”的向往之地,田园村落、特色小镇日益成为新的财富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乡土建筑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唤醒乡村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一批优秀乡村设计作品秉持质朴低调理念,生动展现了乡村独特活力与迷人风貌。马关县腊科村便是典范——建设中完整保留传统四合院、青色石板路、小桥流水等肌理,延续年味杀猪菜、传统民歌会等民俗,以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唤醒儿时记忆,既留住了乡愁,更吸引众多游客,让乡村价值在传承中充分彰显。

二是留住浓浓乡愁,筑牢乡村之魂。留住乡愁,规划是前提,需强化乡村空间设计与风貌引导,塑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貌。要突出地域特色,坚守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杜绝同质化建设,筑牢乡愁根基;弘扬地方文化,通过搜集方言、编撰民俗读本等搭建传播平台,让乡村兼具生态之美与古朴之韵;保护农耕文化,对玉米磨等传统工具器物实施抢救性保护,使其成为承载乡愁的“活教材”;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立足乡村资源与生态本底,融入数字化、现代化元素,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对接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让乡愁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活力。广南县六郎城村便是生动实践,依山而建浓郁壮家色彩的木楼,依托丰富森林资源、独特石斛产业和悠久六郎文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康养旅居动力,打造石斛生态观光园、丛林石斛万米观光长廊、精品民宿等项目,形成农文旅融合的康养旅居产业链,2024年接待游客4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4000万元,让古老村寨焕发勃勃生机。

聚焦“怎么建”,谱写“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乡村作为自然人文共生、生产生活共融的综合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载体。文山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成美丽庭院5.05万个、省级绿美村庄10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卫生厕所覆盖率均超云南省平均水平,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

一是强村美居,绘就生态底色。“千万工程”实践表明,良好生态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建设美丽乡村,需践行“两山”理念,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生活污水、垃圾,管控畜禽养殖臭气,逐步实现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整治全覆盖,筑牢生态安全防线;深化厕所革命,提升宜居品质;引导群众开展“拆违建、拆围墙、种花草”行动,打造“一户一庭院、一花园、一菜园”,通过多方面赋能,让乡村处处皆美。

二是强基固本,筑牢发展骨架。“千万工程”实践显示,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建设美丽乡村,应以城乡融合为导向强化基建: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让公路延伸至农户,满足资源与物流需求;推进供水保障工程,提高供水质量;抓好清洁能源建设,巩固电网、推动燃气下乡、发展生物能源;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现自然村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城乡要素流动搭建便捷通道。

三是强民保障,织密服务网络。“千万工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重要手段。建设美丽乡村,要关注群众需求: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增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村寨拓展;以城乡融合为目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是强产富民,激活产业动能。“千万工程”的精髓在于让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振兴是核心动力:立足本地资源,推动绿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示范村镇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乡村既有看点又有收益,实现强村与富民的统一。

聚焦“谁来建”,凝聚“群策群力”的美丽乡村。马关县构建“党政推动、部门联动、群众主动、示范带动”工作格局,建立“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主人翁。这印证了党组织领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民为主体的格局,是推动乡村建设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筑牢乡村建设之基。组织领导是乡村建设的“定盘星”。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常态化开展素质提升行动,提升村干部实操能力;推行“减岗增薪”改革,以优厚待遇吸引人才扎根乡村。突出党建引领,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模式,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党员+大户+群众”路径凝聚产业合力。建立“四级联创”机制,县级定方向、乡镇抓落实、村级担责任、村组主动为,层层压实责任,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是激发主体活力,汇聚乡村建设之力。农民主体力量是乡村建设的“动力源”。针对农村“空心化”及群众“等靠要”问题,马关县创新实践颇具示范意义:依托“村级共建理事会”,下设党员、工匠、致富带头人组成的共建小组、专业服务组、群众互助组,实现“家园自己划、自己建、自己管”,形成民事民提、民议、民决、民办的自治氛围;建立“八个一点”机制,通过政府帮、村组出、能人捐、群众凑,结合统购省、投工省、成本省、变废为宝省,高效整合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推行“镇比镇、村比村、组比组、户比户争先进位机制,以“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树立导向,全面激发干群活力。同时,实施“人才回引工程”,以产业为引擎吸引乡贤、大学生等返乡,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凝聚共建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云南老山干部学院,文山州委党校)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8/12726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