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记忆容量”对作战指挥的启示

2025年11月19日 15:27

人的智能,不仅表现在思维与推理能力上,也表现在记忆力上。人脑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变化多端的现实中筛选、甄别有效信息,并且通过记忆存储在特定的功能区域,以供思维和推理活动之用。可以说,没有思维的记忆是无用的,而没有记忆的思维则是空洞的。作战指挥,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知活动、智力活动,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指挥人员的记忆力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揭示人脑记忆运行机制对指挥员信息处理、态势感知与临机决策的内在影响,有助于破解现代作战指挥难题,提升指挥员指挥能力。

神奇的数字“7”

人的记忆分为三层,分别是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建立的模糊而直观的印象。这种情况下,信息还没有进入人的意识通道,是潜意识在帮助人进行瞬时记忆,记忆时间约为300毫秒,记忆容量约为9~20个信息单元。当事物被意识所注意,才会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存储当下思维和推理所操作的信息,它们不仅来自瞬时记忆,还来自对长时记忆的提取。长时记忆即人的永久记忆,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经过反复加工,就会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记忆时间和记忆容量几乎都是无限的。

在记忆的三层结构中,短时记忆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不但对瞬时记忆的内容进行过滤,还对长时记忆的内容进行加工。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即人在工作状态下所专注的信息。如果把计算机的键盘称为瞬时记忆、硬盘称为长时记忆,那么内存就是短时记忆。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记忆时间约为30秒,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元,超过“7”这个容量,信息就会难以得到有效加工,甚至会导致认知瘫痪。更好把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对正确获取情报和科学部署作战有着重要作用。

情报信息多少才算好

毛泽东同志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情报信息是进行指挥决策的前提,缺乏有效的情报信息保障,决策无异于盲目的猜想。但是,情报信息多少算好呢?按照《孙子兵法》所讲: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是一种全知思想,即情报信息越丰富、越精确越好。然而,实际上这很难做到,也对作战无益。说很难,是因为信息本身是无限的,即便是战场上的单兵单装,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不同层级源源不断发出信息,战场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状况更让信息的真实性、精确性难以保障。说无益,是因为受“7”这个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纷至沓来的信息会让指挥人员迷失在信息洪流中而无法及时有效决策。

在一个陌生地域中寻找目的地,你希望地图提供哪些信息?某个商场地上有几层、地下有几层,某个路口红绿灯有几个、亮几秒……以上信息尽管很精确,却无助于你寻找目的地。研究发现,识图用图只需道路、交会点、街区、地标等关键信息。针对天气预报的研究也发现,掌握5~10条关键气象信息,预报的准确度是最高的。可见,有效的情报信息不能丰富却大而无当、精确但无的放矢,而是要适应“7”这个工作记忆容量,将“颗粒度”与任务层次进行匹配。比如一次中等规模作战,关键情报信息需求一般为主要敌人在哪、能干什么、要干什么、会怎么干,关键地形的性质、影响等。有了上述关键情报信息,并保持对新鲜信息和异常信息的敏感,就具备了进行优质指挥决策的充足条件。

指挥跨度多大才合适

军、旅、营、连、排,共有5级,这是指挥递阶;一个旅编3个营、一个营编3个连、一个连编3个排,这是指挥跨度,即上级指挥主体直接指挥的下级指挥对象数量。历史上,部队编制普遍采用过三三制、四四制、五五制等,即指挥跨度分别是3、4、5。最高也曾出现过十十制,比如著名的古罗马兵团,10人为队,设十夫长,6~8队为百人队,设百夫长。按照克劳塞维茨的看法:“增加任何传达命令的新层次,都会从两方面削弱命令的效力,一方面是多经过一个层次,命令的准确性会受到损失,另一方面是传达命令的时间拖长,会使命令的效力受到削弱。这一切都要求尽量增多平行的单位,尽量减少上下的层次。”因此,增加指挥跨度、减少指挥层次,实现指挥体系“扁平化”,一直是作战指挥的一个重要趋势。

那么指挥跨度多大才合适呢?这也可以从工作记忆容量“7”这个数字中获得启发。出于作战指挥的需要,在指挥主体与指挥对象之间,存在着频繁的指挥信息交互,如果指挥跨度大于“7”,每个指挥对象都要向指挥主体请示、报告,经过指挥主体的加工处理,再向指挥客体下达命令、指示,单位时间内指挥主体需要处理的信息单元数大概率会超过“7”,即指挥跨度越大,指挥主体工作记忆负荷越大,指挥跨度越小,指挥主体工作记忆负荷越小,指挥跨度大小当然要与工作记忆容量“7”相匹配。二战初期,苏军将“集团军—军—兵团”三级战役指挥递阶压缩为“集团军—兵团”两级,结果使集团军指挥跨度高达16~18个,一定程度上造成战役指挥的失控,不得已又恢复了“军”的指挥层级。当然,下放指挥权限,采用任务式指挥,充分发挥指挥客体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指挥机关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先进指挥手段效益,可以减少上下级之间指挥信息交互量,指挥跨度适当超越“7”也是可能的,但“7”仍是设置指挥跨度的基本考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9/12726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