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深刻理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三大属性
2025年09月17日 11:00民以食为天,国无粮不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要务之一。把握这个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需要从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三个维度深化认知:夯实国家安全的政治基石,筑牢人民幸福的物质根基,立足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粮食安全的三大属性,不仅为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必须牢牢守住的生存底线和发展红线。
一、政治属性:从理念宣示到制度建构的治理跃迁
在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断提升我国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
一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全面领导核心地位,切实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履职尽责的政治自觉。在责任承担机制层面,要分类施策,主产区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产能,产销平衡区补足水利设施短板保供给,主销区在稳定自给率基础上拓展外部粮源,并建立差异化考核标准。在责任延伸层面,要强化属地责任,将播种面积作为硬性指标逐级分解至市县地块,并细化至镇村户及种植茬口品种,构建全链条责任闭环。在责任追究层面,要将掌握重大事项决策权的各级党委纳入粮食安全问责体系,推动党政同责,要求各地将粮食安全作为全局性“一把手”工程统筹推进。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一方面,要继续遵循“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粮食安全治理全过程,构建党政同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坚持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多维度协同推进。首先,要夯实产能根基,推动战略重心从“产量优先”向“产能保障”迁移。其次,要把握进口尺度,通过适度调配海外资源缓解国内生态承载压力。最后,要强化科技赋能,构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三大支点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要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突破技术瓶颈,以产能保障为基础支撑夯实安全根基,以适度进口为战略补充优化资源配置,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三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首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要深化全球气候治理协作,促进各国在减缓气候变暖及适应措施领域开展经验共享。敦促各国履行历史责任,落实减排承诺,通过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协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韧性,降低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其次,在应对因地缘政治冲突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粮食项目合作,促进国际社会农业政策协调发展,积极援助受粮食危机冲击严重的国家,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最后,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方面,要携手各国完善跨国粮食企业的治理机制,通过提升监管效能防范国际粮商对全球粮食供应链和市场的垄断性渗透。
二、人民属性:从宗旨诠释到主体赋能的实践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巩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基层首创经验,构建民智汇聚、民心凝聚的治理格局。
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精准锚定这些需求,是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靶向性与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为实现精准问需于民,要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对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多源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洞察粮食消费的宏观趋势与舆情热点,建立市场反馈机制。同时建立“政企研用”四方协作模式,鼓励粮食企业参与市场调研与技术研发,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需求精准对接,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构筑科技创新驱动力。
二要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在生产领域,政府应提高农业发展政策力度,通过实施差异化种粮补贴政策,依据种植面积、品种等因素精准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步推进农业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进程,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面向农业生产者推广高效种植模式、智能灌溉系统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流通领域,要持续优化粮食产业市场环境,通过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削减制度性交易费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可设立粮食产业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品牌价值提升及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要将人民满意作为检验粮食安全保障成效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作为粮食安全保障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与最终体验者,其满意度是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为建立以人民满意为导向的粮食安全检验机制,要构建以民众获得感为导向的粮食质量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粮食供应、质量、价格、消费体验等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二级细分指标的权重,确保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要定期开展全国范围的粮食安全满意度调查,广泛收集民众意见,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呈现民众满意度现状及变化趋势。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与整改时限,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三、战略属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范式转型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粮食安全始终被党和国家视为治国理政的战略基石。既要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夯实产能基础;又要强化科技支撑,发挥“藏粮于技”的创新驱动作用。同时通过协调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资源,打造粮食安全领域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的战略格局与系统治理思维。
一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严守耕地红线。针对耕地抛荒改种的问题,要根据抛荒改种原因开展分类处理,避免耕地“非粮化”,防止“非农化”,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要坚持法律监管和政府引导双管齐下,重点把握土地流转“向哪转”和“流给谁”的问题,鼓励探索土地流转有效形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复合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路径,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承包经营、资本投入、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入股合作社。同时,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积极防控粮食生产风险,确保粮食生产实现稳产高产、抗灾保收,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供给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二要始终坚持“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从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持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要强化种业创新,加快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种业发展模式从产量导向型向质量效益型跨越。要升级农机装备,推动老旧设备更新,加速国产农机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以国家农业科研平台为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从实验室到农田的全链条成果转化闭环。要推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构建病虫害智能监测和灾害快速响应机制,加强动植物疾病防控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建立自然灾害快速应对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
三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领域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打造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始终坚守“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方针,有效应对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的粮食减产风险、国际粮价波动引发的库存安全挑战,破除地缘政治博弈、贸易保护主义等造成的粮食出口限制和物流梗阻。必须保持战略清醒,坚决防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要在确保核心农产品自给率的前提下,适度优化紧缺品种的进口结构,充分发挥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互补优势,建立弹性化、多元化的粮食进口保障机制,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全球粮食供应链网络。
【基金项目:河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专题”(YJS2025SZ1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粮食安全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2023SJGLX167Y)】
【作者简介:杨丽,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子岚,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7/12727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