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推动人民政协高质量发展,不断赋能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5年09月17日 11:0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在此背景下,以人民政协高质量发展赋能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人民政协高质量发展与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契合

(一)人民政协是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在实践中,人民政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有机统一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文化、医疗等民生领域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特别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人民政协充分发挥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促进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成为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二)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人民政协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共同富裕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消除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在当代中国具体化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载体。党的二十大提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这一重要目标,人民政协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一是通过界别协商机制整合社会各界的文化诉求,二是依托民主监督职能推动文化惠民政策落实,三是发挥智力密集优势为文化发展建言献策,这三重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人民政协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制度化路径。在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过程中,人民政协应当自觉担负起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政治责任,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精神文化供给体系,使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践行,也彰显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价值旨归。

二、人民政协赋能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经验

(一)凝聚共识是重要保证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思想引领与共识凝聚是辩证统一的实践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人民政协的共识凝聚工作,本质上是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工作方法论,通过协商民主实现思想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这一过程既反对简单化的一刀切,也避免无原则的一团和;既超越形式主义的走过场,也克服功利主义的短平快。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坚持大团结不搞清一色、坚持大联合不搞单打一,通过发扬协商民主优良传统,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坚守原则底线不动摇,使政协组织成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的重要阵地,成为在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关键制度保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二)协同发力是主要举措

人民政协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协商民主格局。做好政协工作,最突出的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赋能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人民政协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奏响的大合唱。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人民政协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协同机制。在纵向维度上,要完善从全国政协到基层政协的常态化联动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一贯到底;在横向维度上,要搭建政企学研多方参与的协商平台,重点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议题开展深度协商。实践表明,只有将政协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有效破解精神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要着力构建政协组织与社会各界的协同机制,通过建立政府部门、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就基层文化需求定期开展联合调研和协商议政,形成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让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成果更加可感可知可及。

(三)激发活力是有效保障

提升政协委员履职能力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提质增效、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新时代以来,各级政协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为根本遵循,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委员能力培养体系。一是通过理论武装加强履职自觉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委员学习培训的核心内容,通过委员讲堂、读书会等形式深化理论认识。二是通过平台创新拓展履职可能性,建立界别协商、专题调研等机制,推动委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三是通过制度完善保障履职持续性,健全委员履职评价体系,将提案质量、调研成果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三者共同构成激发履职活力的保障机制,既促进了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又通过委员的示范引领效应激活了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可持续的坚实保障。

(四)技术创新是智力支撑

数智技术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为新时代政协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对此,人民政协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推动数智化转型,强化智力支撑。在具体操作中,人民政协构建了智慧履职平台,通过移动履职APP、网络议政等载体,实现提案办理、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全流程数字化;创新了协商议政方式,运用远程协商、视频调研等技术手段,拓展委员参与渠道;强化了数据赋能功能,建立政协大数据中心,为精准建言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政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拉近了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注入了智能化动力。

三、人民政协赋能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优化进路

(一)加强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不断提升引领力

凝聚共识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面人士要围绕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要创新协商民主形式,通过委员工作室、界别协商会等平台,促进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和理性沟通。二要完善联系群众机制,组织委员深入基层开展微调研,精准把握群众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三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把线上舆论引导和线下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舆论引导体系,为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共识。

(二)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持续强化组织力

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其组织力建设直接关系到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和共识凝聚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一要以制度化为根基构建协商议政体系,完善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等制度安排,加强机关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尤其要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二要以科学化为导向建立机关运行体系,完善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履职链条,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三要以效能化为目标完善制度监督体系,明确制度落实主体责任,通过专项督查、绩效评估等方式,使文化共识凝聚既有形更有效。

(三)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有效激发内生力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具有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一要创新文化需求调研方式,建立文化诉求直通车等制度机制,通过蹲点式、沉浸式调研,确保建言资政接地气、聚民智。二要完善文化惠民协商机制,聚焦群众关切,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等议题,开展微协商、对口协商,推动文化惠民政策落地见效。三要强化团结引领功能,搭建界别活动周等平台,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交流交融,共同为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四)提升履职能力和本领,努力提高贡献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实践导向,以高质量履职来服务精神生活,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在工作实践中,一要构建靶向式履职机制,围绕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度调研,确保建言资政精准对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二要创新嵌入式工作方法,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推动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新格局。三要完善委员履职考评体系,建立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通过委员履职档案、界别述职评议等方式,促进委员队伍能力素质整体提升。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人民政协高质量发展与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要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不动摇,坚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不松懈,坚持提升政协委员政治把握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不松劲,使人民政协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制度性平台,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可,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7/12727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