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小板凳+”宣讲:让党和政府的好声音传递到寻常百姓家
2025年09月18日 08:39据《光明日报》9月16日报道,几十张小板凳围成一圈,干部群众并肩而坐,从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到非遗传承,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到邻里调解——这样烟火气十足的宣讲场景,在福建柘荣早已蔚然成风。
其实,这种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用“家常话”传政策、以“小故事”讲理论,看似朴实无华的宣讲方式,却如同一座桥梁,将党和政府的“好声音”直接传递到了寻常百姓家,为基层治理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小板凳+”宣讲模式,早已突破地域局限,在全国落地生根。
从江南水乡的村口凉亭到塞北草原的牧民毡房,从东部园区到西部社区,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正成为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激活基层治理的关键抓手,让党和政府的好声音真正“声”入民心。
“小板凳+场景”:因地制宜架起干群连心桥。“小板凳+”的活力,在于其“随地可坐、随时可讲”的灵活性,能适配全国不同地域的生活场景。福建柘荣的“小院板凳会”聚焦非遗与产业融合,而各地则结合实际创新形式:山东德州在麦田埂开“田间板凳会”,用方言讲惠农政策;浙江湖州用“船头板凳宣讲”,为渔民解读禁渔补偿;内蒙古兴安盟以“蒙古包双语板凳会”,向牧民传递草原生态政策;四川眉山借“院坝板凳会”,把“摆龙门阵”变成政策沟通会。这种“小板凳会”打破了干群隔阂,无需固定场地,却能精准触达群众,真正实现“哪里有群众,宣讲就到哪里”。
“小板凳+ 需求”:靶向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这是“小板凳+”的核心逻辑。各地紧扣民生诉求,让宣讲从 “泛泛而谈”变“精准滴灌”:浙江安吉“竹林板凳会”邀专家讲白茶种植、电商技巧,推动当地白茶产业实现增产增收;云南普洱“茶山板凳课”用老茶农案例,普及古树茶保护与品牌建设,带动茶农创收致富;江苏盐城“社区板凳会”带图纸讲老旧小区改造,获众多居民支持;甘肃定西“移民点板凳会”现场解答社保、入学问题,让众多移民安心安家。
实践证明,在治理领域,“小板凳”更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青海海南州用“草原是金饭碗”的比喻,讲清退牧还草政策;湖南湘西“苗寨板凳会”结合寨老调解传统,普法宣传让纠纷调解成功率持续攀升。
“小板凳+机制”:构建可复制的常态模式。柘荣通过联席会议、宣讲员动态管理等机制保障宣讲长效,各地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可推广经验。江苏苏州建立“群众点单、部门派单、宣讲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年完成定制各类宣讲上万场;河南洛阳推出“宣讲菜单”小程序,实现“政策送上门”。
同时,在队伍建设上,山东潍坊组建“土专家+外脑”的宣讲团;广东肇庆依托乡贤理事会,用乡音传政策。数字化方面,黑龙江佳木斯开“云端板凳会”,贵州黔东南借“村播”实现“宣讲+增收”双效。更值得赞赏的是,目前,有不少省份还将“板凳式宣讲”纳入基层工作重点,浙江、山东等地还形成省级推广方案。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小板凳+”宣讲的本质,是回归“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它不仅传递政策,更让群众感受到尊重,主动参与治理。当前推广这一模式,关键在结合实际创新,摒弃形式主义,让“小板凳”真正成为凝聚民心、推动基层发展的“大舞台”,让党和政府的好声音始终在神州大地持续回响。
作者:王小梅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8/12728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