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以首善标准谱写“京”彩华章——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 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

143组专列精确到秒 4.4万余人次无缝转场 展现国企担当 北京地铁圆满完成服务保障任务

2025年09月18日 10:13

9月3日清晨4点,北京的黎明静悄悄,承担远端集结任务的地铁站已亮起暖灯。观礼嘉宾与志愿者们在此汇聚,搭乘地铁向天安门广场进发。4.4万余人次集结疏散、143组列车地下穿梭,精确到秒。有条不紊的背后,是首都地铁人以最高的政治标准、最严的专业要求,化身活动背后最坚实的交通保障队伍,以硬核实力扛起国企的使命与担当。

重大活动保障前,北京地铁公司搭建总指挥部、执行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三级扁平化调度体系,围绕调度、行车、客运等全环节反复召开方案讨论会、推进会、现场协调会,演练后及时复盘,立即优化关键环节。

“一张运行图定稿要3天,每个到达、发车、换乘时间都得精确到秒。”运营管理部主管刘宇然的桌面,摆满了各条线路的运行图。他带领团队全天候响应,有时深夜接到调整通知,便立刻启动修订。

三次演练期间,鸟巢同期举办演唱会。首次参与重保的地铁8号线奥体中心站,更是双线作战,在完成保障任务后,立即切换“作战模式”,同步完成演唱会上万名观众的迅速疏散。

“半个多世纪的老站,现在跟新的一样!”观礼嘉宾的感慨,源于北京地铁提前启动的服务提升“三大行动”“五大工程”。

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前,北京地铁完成9条线路51座车站64套卫生间提级改造,31座车站415座扶梯梯级清洗喷漆,轨行区卫生清洁累计827.58公里,让车站环境焕然一新。

车站服务细节更是精细打磨:引导员手举牌高度、专列牌张贴位置皆有规范;出入口、站台等关键处设专人引导,6人车厢引导小组全程带队,确保嘉宾从进站到换乘“不走错一步”。

此次保障,万余名北京地铁公司员工上阵,涌现出诸多动人的故事。

传媒大学站值班站长张亚伦看到双腿截肢的战斗英雄王曙光进入车站,立刻上前将其引导至专属车厢。当被问及缘由,张亚伦的回答朴实却动人:“因为崇尚英雄。”公主坟站区站区长刘辉有多次重保经验,暴雨中冒雨核对信息,逐项培训团队礼仪细节,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宣武门站站务员张楠,妻子预产期在9月2日,前期主动申请投入保障工作的他,选择坚守保障一线,坚持到岗不缺席。

“确保每一名乘客正点到达,顺畅出行。”

调度指挥中心应急管理主管 程浩

9月3日上午11时,北京地铁公司调度指挥中心里格外忙碌。大屏幕上,和平门站的实时监控画面不断切换。

“1056次列车和平门站进站,出口赶快多放些人进站。”程浩的工作台前摆放着电话,连接着各站综控室,方便直接与车站一线员工沟通,控制乘客的进站速度;对讲机则连接着位于小营的轨道交通指挥中心,随时联系行车组织调度,调整列车的停站时间和行车间隔。

针对重大活动保障,北京地铁公司建立了三级指挥体系,在地铁公司设立总指挥部,在小营的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设立执行指挥部,在18个重点车站设立现场指挥部。指挥部通过实时监控,就能掌握观礼人员进站、候车、乘车、换乘等节点状态,快速做出决策安排。

程浩的桌子上铺着一张列车运行图,图上的一根线条就代表着一趟车次,密密麻麻的车次组成了一张“地下运输网”。每趟列车发车之后,程浩都会拿着红笔,随时记录列车实际到发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调整方案。

作为应急管理调度,程浩要随时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如果遇到人员迟到,需要研判列车是否需要等待;要是车辆晚点,咱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调整,把影响降到最低。”

地铁2号线采取了专列与普通客运列车混跑方式进行疏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结束后,每两列专运列车后,开行一列普通客运列车,专运列车最小间隔3分半,普通客运列车间隔7分钟,确保观礼人员及时疏散的同时,又保障了西直门、北京站等“七站两场”接驳车站的交通接驳。

混跑期间,更需要仔细计算列车间隔,精准分配运力。“如果下一趟是普通列车,专列的间隔就会拉长,站台上的乘客就需要多等一会儿。因此要时刻注意进站的速度,灵活调整。”程浩说,调度目标是让站台“车到人在”“车走人清”,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让所有观礼嘉宾坐上列车,顺利离开。

在完成集结疏散任务的同时,程浩还要紧盯工作日早高峰的客流。“除了地铁1号线八通线、2号线和8号线承担专运任务,其他线路都采用工作日运行图,早高峰按照最小间隔运行,保障通勤乘客出行。”程浩说,由于路网内的部分车站封闭,乘客需要绕行,一些换乘车站客流会有所提升。因此,在做好乘客绕行指引的同时,还要做好临时加车的准备、做好运力调配。

从2008年成为调度员以来,程浩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多次重点保障任务,实现保障“零失误”。“确保每一名乘客正点到达,顺畅出行。作为一名调度员,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程浩说。

“站里哪儿有卡点,咱就要奔哪儿去!”

运营三分公司2号线前门站区站区长 芦崝

9月3日上午10点50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结束后,地铁8号线前门站I口外人流滚滚,嘉宾们先后走进车站,几乎不用等待,就能登上地铁列车离开。

“散场疏散时,地铁列车最小间隔达到3分半。车来得更勤,也让大家回家的时候更舒服点。”人群中,前门站区站区长芦崝手拿对讲机,时刻关注着客流变化。“站里哪儿有卡点,咱就要奔哪儿去!”

此次纪念大会是地铁8号线前门站开通以来首次担当保障观礼人员集结疏散任务。在疏散环节,3000余名观礼人员需要在前门站乘地铁离开。

从今年4月起,北京地铁公司便开始对8号线前门站进行多次现场踏勘。“有的出口位于道路旁,出站后人流会与地面车流产生冲突,有的出口位于地下通道内,乘客出站可能会搞不清方向,这两个出口都不适合。”芦崝说,最终选择了靠近前门大街的I口作为集结疏散的进出站口。

为了优化观礼嘉宾的出行路线,芦崝和同事们提前计算乘客从下车到站口每一处所需时间。站台最远端的1号站台门到扶梯口要39秒,坐扶梯到站厅37秒,站厅步行到I口通道43秒……芦崝精准计算每一个节点的距离和所需的步行时间,不断优化行走路线,确保顺利。

“考虑到现场人数多,行走的速度会比平时慢,经过计算,从最远的站台门到出站口,步行时间要7分钟。”芦崝说,为了确保每一名乘客不落下,每一节车厢都安排了专人进行带队指引,站内还提前张贴了36块标志指引。“我们会在站台、扶梯口和通道各处进行引导,确保行进过程不停顿。”

最让芦崝担心的是I口出站的一段楼梯。“I口是敞口,乘客坐扶梯上来,到地面还要走34阶楼梯,扶梯和爬楼梯的速度不一样,容易产生积压。”为了避免积压,在集结阶段,芦崝和同事们需要控制每一节车厢乘客的行进速度。“要把每一节车厢乘客的走行都分散开,确保队伍的顺畅。”

集散过程中,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芦崝告诉记者,早上集结时,有8名嘉宾在乘车时出现低血糖,车站提供了巧克力和瓶装水,给乘客补充体力。

“我们的目标,就是确保不落一人。”

运营管理部行车管理、应急与施工管理总监 李民进

乐队演奏看乐谱,列车奔驰靠的是运行图。重大活动集结疏散期间,地铁1号线八通线、2号线、8号线三条专运线路精准运行,分秒不差,全凭一张刻满细节的列车运行图稳稳托底。

想要画好这一张图,首先得了解各方需求。为此,北京地铁公司与重大活动服务保障指挥部对接,提前了解人员几点到达、几点出发。“我们将每节车厢运载人数、开行列车车次,全部落实到运行图中,实现车到等人,精确到每一秒。”李民进说,在编制这张运行图时,列车到达前门站与和平门站的时间,会根据乘客的出站时间倒推,总指挥部结合天安门广场路面车辆变化,再对列车运行间隔进行微调,确保出站乘客的行进与地面交通互不干扰。

9月3日凌晨4点50分,第一趟专运列车从远端集结点出发;早上7点,专运列车完成所有运输任务,观礼嘉宾全部出站,如何确保各个环节顺利衔接?

李民进说,集结疏散期间,地铁专运列车实施“点对点”开行,确保观礼人员成建制按梯次抵达。在客运组织方面,观礼人员进站、候车、乘车、换乘、出站各个环节时间要素都充分考虑进去。“集结和疏散的最后阶段,各线路双方向还预留了15列次收尾车。我们的目标,就是确保不落一人。”

集结时,搭乘地铁1号线八通线的观礼嘉宾,需要在复兴门站与建国门站换乘2号线。一趟车到站,上千名嘉宾需要同时换乘,如何做到有序换乘,不落一人?“我们给换乘预留了8分钟的时间,2号线专列的发车时间与1号线八通线专列的到达时间匹配,确保每趟列车衔接到位的同时,不会让前后两趟车乘客碰头。”李民进告诉记者。

“来自不同单位的嘉宾会乘坐不同的车厢,换乘接续列车时,车厢要一一对应,这样才能确保观礼人员成建制按梯次抵达。”李民进说,为了充分做好换乘衔接,站台和换乘通道等位置被划分为不同区域。列车进站后,站务员把每节车厢的人员像“豆腐块”一样划分开,形成一个个闭塞分区,一个车厢的人员清空并走到下一个区域后,站务员会马上放行让后面车厢的人员填满分区。保证“豆腐块”的完整性,也就保证了观礼嘉宾能够进入接续列车所对应的车厢。

活动期间,北京地铁部分车站临时封闭。为最大力度保障社会面出行需求,每一条线、每一座车站的末班车信息,北京地铁公司都通过多种渠道提前告知市民游客。北京地铁公司还与北京站、北京朝阳站等涉及的火车站地区加强对接。“比如在抵京的高铁列车上,会提前广播出行信息提示,让旅客在到达北京之前就能了解到地铁运营调整信息,提前调整出行规划,同时协调公交方面,增加车站周边的接驳线路,减小对乘客的影响。”李民进说。

“从零开始,为下一次任务做更充分的准备。”

运营二分公司1号线乘务中心带班主任 屈洋

9月2日一大早,屈洋就来到了位于四惠东站的1号线乘务中心。对于屈洋而言,这是他第一次作为带班主任参与重大活动保障任务,可办起事来一点儿也不生疏。

地铁1号线八通线共有418名司机、19名储备司机,平日上线88组列车。屈洋要编制轮乘计划,安排好每个车次的值乘司机。集结疏散期间,每趟列车配备一名司机、一名带班主任、一名管理岗。“每名司机各有所长,强项和弱点各不相同,车上的三人也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重新组合,取长补短。”

从8月初开始,担当专运任务的司机便开始了集中培训。这些司机大部分来自早晚高峰组,屈洋便根据员工班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要把各类车辆故障、突发应急处置流程全部复习一遍。”屈洋说,培训结束后,司机们还会在夜间停运后进行线上实操演练,模拟车门故障和站台门故障,熟悉处理流程。

“行车有道,做事依规”,屈洋早已将安全意识牢牢地刻进了心里。纪念大会前的三次演练,屈洋尤为重视复盘工作,要求司机在试车过程中对重点位置逐项排查,严格落实信息报送要求,确保任何情况都能迅速响应、准确传达,持续优化服务流程。

9月3日凌晨3时许,古城车辆段和土桥车辆段内,承担专运任务的列车陆续亮起车灯。完成段内试车后,列车陆续开上正线。14组列车从传媒大学站、四惠站、五棵松站和八宝山站拉上观礼嘉宾,奔赴目的地。

发车前,屈洋还要再三提醒运行交路。“哪一站停车开门,哪些站通过不停车,都需要再核实,万一司机停错站,嘉宾下错车站,后果不敢想象。”身在轮乘室的屈洋说,等到司机到站停车前,还会再次拿起对讲机进行提醒,再三确认后才放下了心。

专运列车的驾驶室里,都会放上两本手册——一本是保障方案,用于记录车次、交路、服务规范等信息;另一本是应急手册,专门梳理处置各类突发情况的流程。两本手册,都是屈洋一个字一个字总结出来的。

9月3日上午11点,地铁1号线专运任务接近尾声。专运列车回段,普通列车开始陆续出段。“虽然车站还没解封,但列车需要提前跑起来,开向沿线各站。”屈洋说,按照要求,在车站解封之前,列车虽然到站停车,却不能开门。“许多工作时间较久的司机已经形成了停站开门的‘肌肉记忆’,一旦流程变化,就需要不断提醒司机注意。”13点30分,地铁1号线全线恢复运营,沿线乘客进站时会发现,地铁列车早已同往常一样运行起来。

从筹备工作到三次演练,再到9月3日正式活动,屈洋全程参与,连续一个月处于高强度紧绷状态,以忘我的投入和极致的细心坚守岗位,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屈洋说:“这次的保障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但是我们要总结经验,从零开始,为下一次任务做更充分的准备。”

肩负重大活动交通保障和守护市民日常出行双重使命,北京地铁公司坚持首善标准,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以“零差错、零疏漏”的成绩,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接下来,北京地铁公司全体员工将继续坚守岗位,持续以首都国企担当,为城市运行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8/12729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