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理响中国】2025北京文化论坛丨 文化+科技,何以“双向奔赴”?

2025年09月22日 08:50

编者按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本文紧扣“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剖析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的内在逻辑,探讨如何扎实做好融合文章,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与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更强动能。

文化兴国运,科技强国力。文化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发展也离不开文化滋养。文化为科技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创意源泉,科技则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扎实做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文章,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5年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莫高窟第285窟的复刻版本。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25年3月29日,观众在参观“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展出的莫高窟第285窟的复刻版本。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延续史。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从无线电到元宇宙,人类文明史始终贯穿着文化与科技的共生脉络。四大发明中,造纸术与印刷术催生了知识革命,指南针重构了文明交流的时空坐标系;当代数字技术让敦煌壁画在虚拟世界中“活起来”,使《千里江山图》通过动态卷轴展现青绿山水的千年气韵。可见,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性跃迁,都必然伴随文化形态的创造性重塑。

文化不仅是科技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与深厚智慧为科技创新提供无限灵感;它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培育的思维能力、引领的审美情趣与塑造的消费方式,更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到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这些凝结着文化力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持续滋养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沃土,为科技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新业态爆发式增长。以科技赋能文化,不仅能促进文化产业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有助于提高文化创新的效率、广度和深度。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文化和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深刻改变了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让文化场馆“动起来”、非遗“热起来”、文物“活起来”,人们可以沉浸式观赏历史场景、艺术作品、文化遗产,文化体验的交互性和自主性都会获得极大提升。技术赋能下的文化创造力,正在催生沉浸式演艺、数字文博等万亿级市场。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更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贡献新范式的重要机遇。

文化和科技融合丰富人文精神表达。科技作为关键驱动力,能够有效挖掘和整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积淀的优质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集展示价值、体验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时代价值于一体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力促进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黑神话:悟空》用虚幻引擎演绎东方神话,当AI修复技术让《永乐大典》残卷重现光华,科技便成为文化传承的“时光机”。区块链确权保护非遗技艺,大数据分析重构传统戏曲受众画像,这种融合既避免技术异化为“数字利维坦”,又防止文化沦为“博物馆标本”。当良渚玉琮的纹样被3D打印成航天器装饰,当量子计算机开始解析《周易》的二进制隐喻,人们正见证一场文明形态的变革。

文化和科技融合架起文明沟通桥梁。合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以平台化、体系化思维打通文化资源端、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壁垒,高效分析与精准整合海量的中国文化标本、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标识等文化存量资源,构建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中华文化大数据体系,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文明智慧,构建起文明互鉴的数字化桥梁。例如,多语言AI翻译打破《论语》传播的语义壁垒,在“数字敦煌”项目中30个洞窟的毫米级扫描数据使全球学者能在线研究莫高窟的颜料组成。很显然,文化和科技融合通过多种方式架起了文明沟通的桥梁。

2025年9月16日,在湖南省怀化市五溪非遗园,游客在体验数字化弓弩。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2025年9月16日,在湖南省怀化市五溪非遗园,游客在体验数字化弓弩。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就是让技术回归“器以载道”的本源,使文明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重生”。我们要以2025北京文化论坛为契机,让文化和科技在深度融合中互相成就,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抵达文明“新大陆”。

走好文化和科技融合之路。发挥好乘数效应,打破文化与科技“两张皮”困局。聚焦制约文化和科技融合瓶颈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筑牢制度基础;健全网络文化、数字文化内容的审查审核机制,构建完善的文化数字化安全监管体系,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最后一公里”,构建融合快车道;完善文化和科技跨界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吸引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健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协同合作与综合治理制度,优化文化和科技融合服务机制;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落地转化,注重以主流价值、 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共创共建活动,健全文化和科技融合多渠道参与机制。

确立科技向善的文化标尺。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科技创新的指导,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文化为科技赋魂、赋智、赋美,在助推科技进步和价值实现的同时,确保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要深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将其在认识自然现象中归纳的整体视角、辩证思维、因地制宜等理念与认识方法,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例如,在开发AI创作工具中嵌入《著作权法》伦理模块,以数字水印技术保护民间文学版权,建立健全文化影响评估制度,通过系统性举措确保算法推荐既高效便捷,又能留存文化本真。

培养“π型”复合人才。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培养“π型”复合人才。这类人才需兼具文化素养与AI技术能力——既要求程序员能理解《楚辞》的比兴手法,也需要文物专家掌握三维建模技术,实现“文化+科技”的能力双向贯通。可借鉴“新文科”改革经验,在高校布局特色学科建设,设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学科,培养既通晓甲骨文等传统文化知识、又精通网络技术的文化科技工程师。同时,高校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要求,设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具有跨学科属性的新兴专业,为“π型”复合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与培养平台。

作者 | 陈庆修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2/12729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