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以首善标准谱写“京”彩华章——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 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

精益求精筑就“钢铁长城”

2025年09月18日 11:32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受阅部队迈着铿锵的步伐走过天安门,3000人合唱团演唱的《保卫黄河》气势磅礴,8万羽和平鸽与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

那一刻,盛典举世瞩目,观众热血沸腾。

这场国家盛典的完美呈现,背后是服务保障团队对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特别是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通过对广场核心区的设计建设、合唱与放飞活动的组织展示,最终呈现出一场展现伟大抗战精神的视觉盛宴。正如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言,这场盛典仿佛是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形象再现,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深刻表达。

活动结束后,工人进行撤场施工,确保天安门广场按时恢复开放。本报记者 蔡代征摄

精心设计

众志成城唤醒集体记忆

九三阅兵虽已过去两周多,天安门广场上的游客对盛典的热情依然高涨。自9月4日恢复开放以来,已有超过百万群众前来参观。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钢铁长城”年号台,成为最受瞩目的景观,每天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拍照,以此表达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

看着年号台,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策划设计部部长田忠利感慨万千。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见证了年号台和其他广场景观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全过程。

今年年初,策划设计部接到广场核心区设计任务后,立刻组织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9家设计团队参与广场现场布置方案设计。设计团队深入研读史料,反复构思,提出上百个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以中央美术学院创作的“众志成城”作为最终方案,并综合各方意见完善优化。

作为这次广场设计的视觉焦点,年号台以长城形象为核心视觉元素,象征中华民族14年抗战中以血肉之躯筑就的钢铁防线。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马浚诚在创作中摒弃常规思路,最终以14个长城烽燧构成“众志成城”的立体表达。

长城烽燧造型本身具有力量感和象征性,为了让它更加灵动,设计团队专门设计了和平鸽展翼飞掠的造型作为年号台的“画眼”,增强艺术性表达。这些和平鸽体形圆润饱满、飞行姿态各异,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卢征远带领团队经过数月雕塑完成,每一只鸽子的诞生需要36道工序,制作过程相当不易。

14米高的两组年号台、14个烽燧、14只和平鸽,托起“1945”“2025”的金色年号,象征中国人民在14年抗战中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也表达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守卫和平的美好意愿。年号台让“众志成城”这四个字具象化了,让公众的集体记忆被激活了。

范迪安认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家盛典,需要在创意设计上体现特定的典礼主题,彰显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在思想性、精神性和艺术性上形成有机统一,营造参与的感染力和空间的大气场。这次广场核心区的设计,在众多创意方案中选定了“众志成城”这一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创新性。“众”字形观礼台和“钢铁长城”年号台再现了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意象,彰显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程与团结精神。

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邹锋表示,近年来,广场核心区设计逐步创新,如今已突破单一元素设计理念,将观礼台、年号台、花坛等元素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纳入总体设计之中,元素与建筑构成相互呼应、彼此连接的整体。这次盛典,广场静态设计与阅兵动态行进形成一动一静的呼应与共鸣,观礼嘉宾置身其间,便自然融入隆重的氛围之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广场核心区设计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广场核心区的设计立足于中华民族自身文化基因,用民族文化语言传承弘扬抗战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以艺术语言谱写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团结合力,这恰恰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

第一次综合演练时,工作人员正在调试音响设备。本报记者 蔡代征摄

北京质量

匠心打磨每一道工艺

将艺术家们的设计图稿转化为天安门广场上巍然矗立的大型年号台,第一步是实现从图纸到施工的精准落地。“这是最难的一步。”工程建设部生产管理组组长潘浩告诉记者,团队耗时一个多月,只为最大程度还原设计效果。他以中轴线红毯为例,仅这一要素就经历了多次调整。“设计图上的红毯看起来只是一条细线,实际宽度达16米,视觉效果完全不同。长城纹样距离红毯边缘应多远?纹样宽度是多少?这些都需要反复调试与实践。”

整个生产建设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力量。会场主要包括年号台、临时观礼台、红毯、花卉、LED大屏和旗阵六大要素,而每一要素又由诸多更小的部件构成。例如,临时观礼台包括钢平台、铝平台、地毯、座椅、栏杆和挂钩;旗阵则涵盖基座、旗杆与旗帜等,总计达数十种类型。

年号台的建设最为复杂。总重700余吨的结构由基座、长城台、年号与和平鸽四大部分组成,造型复杂且需克服夜间施工限制,堪称一场硬仗。北京城建集团建设团队经多次模拟测算,将年号台拆分为22个独立吊装单元,标记400多个定位点,借助点位对接实现精准拼装,确保各单元之间、单元与底座严丝合缝。

年号台“曙光红”渐变色是一大亮点,由曙光红过渡至丰饶金,象征中华民族历经14年浴血奋战终迎曙光、走向胜利。为实现色彩稳定并抵御自然环境影响,项目团队经过两个月的调研与探索,首次在年号台上应用了UV打印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手工喷涂方式中生产周期与呈现效果不可控的难题。

精准把控质量同样体现在8万只气球的准备中。气球若长时间暴晒或遭遇温度剧烈变化,可能提前爆裂,影响升空效果。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历时3个月,对球皮厚度、升空速度、爆裂高度等指标反复测试,最终确定气球充气直径约为26厘米,可在避免爆裂的同时实现快速升空,爆裂高度控制在600米至800米之间。

环卫集团“零号方阵”在活动开始前清扫长安街。 本报记者 邓伟摄

精准调度

无缝衔接保障盛典进行

九三阅兵当天,有约5万名群众现场观礼。3000人合唱团的暖场演唱、8万羽和平鸽与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的场景令人难忘。而这一切井然有序的背后,离不开调度运行中心的精准调度与无缝衔接。

为实现大会各环节流畅协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专门研发了“数建时空”三维仿真平台,为天安门广场打造出高精度的数字模拟“底座”。该平台直观呈现了观礼台、年号台、周边环境等现场布置要素以及暖场合唱、阅兵等活动环节,并可模拟多种天气状况,依照时间线进行全流程推演,使各个环节在虚拟环境中提前“运转”起来。“我们甚至对花坛植物进行扫描,推算其在时间推移中的变化,以确保它们在大会期间呈现最佳状态。”北京建院模拟仿真团队负责人陈可介绍。

虚拟推演只是第一步,真实环境中的调度更为复杂。无论是3000人的合唱团,还是观礼台的座椅安排,任何细节出错都可能影响整体进程。“例如临时观礼台的钢模块搭建仅限51小时,工期紧、标准高,还要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的影响。我们协调出广场旁的一片区域作为中转站,临时存放部分模块,既保障了持续运输,也降低了施工干扰。”调度运行中心指挥调度组组长田园说。

精准调度在8万羽和平鸽与8万只气球的放飞环节体现得尤为突出。气球放飞组指挥长姚欣辰表示,从第一只气球充气到全部以最佳状态升空,只有6个小时的操作时间。9月3日凌晨4点30分启动充气,6点全部完成,8点前100个装载气球的球笼悉数运抵指定位置。放飞过程更是分秒不差:和平鸽起飞后,系统开始读秒。倒计时10秒,指挥长下达指令,60名信号员挥旗发出旗语;倒计时7秒,放飞员启动装置,球笼在7秒内匀速打开;倒计时0秒,气球整齐升空。整个流程与鸽群放飞间隔1分30秒,避免了对鸽群的干扰。

3000人合唱团的转运与落位同样经过周密安排。调度运行中心联合交通部门规划详细路线和发车时间,保障高校车队一路畅通,并协调百余辆公交大巴负责接送。“大巴停靠点定在临时观礼台前,同学们下车即可抵达合唱位。这一切调度,都是为了让合唱团团员少奔波、多休息,最终在演唱时展现最佳状态。”田园说。

参加合唱团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在排练。 本报记者 邓伟摄

青春力量

将观众的情绪拉到顶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在天安门广场响起,3000名首都高校学子以动人的歌声瞬间打动现场与屏幕前的观众,缓缓拉开了纪念大会的序幕。

暖场环节只有短短8分钟,《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4首歌曲轮番登场,迅速调动起现场观众的情绪,将所有人拉入到纪念抗战胜利的氛围当中。

选歌有讲究,但也费尽了心血。广场活动部副部长肖向荣带着团队从政治、艺术、时间、历史和地理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反复打磨,精选出这4首歌,每一首都有鲜明的抗战印记,逐渐将观众的情绪拉到顶点。改编有讲究,老歌要新唱,既要唱出历史使命感,还要唱出时代共鸣,例如《松花江上》就做了大改动,去掉了过于悲伤的部分,在歌声中呐喊“九一八”,每一位中国人听完都有被唤醒的激动。动作也有讲究,比如唱到“九一八”时握拳怒吼,唱到“红日照遍了东方”时从东方看向城楼……力求在有限的几首歌曲中更多展示当代青年对历史、对歌曲以及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短短8分钟时间里要实现“千人之声如一人”的合唱效果,背后是合唱团成员和分指挥们长达数月的艰苦训练,大到一首歌的节奏旋律,小到每句话的换气口、收音的长短,都需要整齐划一。在训练之初,有不少大学生是声乐“小白”,面对如此重大的活动,仅靠一股热爱和一腔热情远远不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87名参与合唱的同学请来科班出身、懂声乐的老师,从最基础的看谱、识谱开始教起,再练习发声和气息。北京交通大学的84名师生人均训练时长256小时,为使同学们保持昂扬的活力感,学校还特别定制了体能训练方案,合唱团成员跑步总里程6802.35公里,相当于绕天安门广场2464.6圈。

合唱团的整齐划一,除了自身的训练和合练,还有16名分指挥的功劳。他们全部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每天训练12小时,每日跟着节拍器练习挥拍两万次以上。对手劲儿不足的同学,训练老师用上各种招儿,通过绑沙袋、拍纸张、拍篮球,让他们找感觉、练力度。在演出过程中,他们个个情绪饱满、神采奕奕,抬手、预备、收束,每个指挥动作都整齐划一,甚至每个表情都近乎相似,连现场的观众都被他们感染,一起跟着节拍放声歌唱。

对这些学生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一堂鲜活立体的“大思政课”。首都师范大学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开展音乐情景党课、红色观影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还邀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的孙子欧阳维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入校为分指挥团队开讲思政课。北京联合大学合唱团师生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后,学生赵大明表示:“这次‘行走的排练’把乐谱上的音符变成了滚烫的记忆——许多歌曲不再只是曲目,而是民族危亡时的怒吼。”

3000名高校学子的歌声,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更是一场跨越80年的青春对话。当代青年用歌声告慰80年前的青年:“这盛世,如您所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8/12729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