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科学家:要会讲故事

2025年09月19日 14:45

科学教育是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如何高质量推进科学教育工作,是社会各界的核心议题之一。

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虽是两个不同概念,但有若干相通之处,而“教育”二字的赋予,更让科学教育承载了远超知识传递的职能。当今的科学教育也正逐步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范畴,转向对学生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育。一方面,教育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教育过程同样重视人文关怀和改善社会文化的功能:通过科学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身,能够运用科学思维理性分析应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和社会的决策,在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丰富精神需求的同时,推动社会文化向更健康、更理性的方向演进。

相较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更加聚焦科学素养的目标,侧重对科学精神的培育和熏陶。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让科学教育更有趣味、更易接受?

精彩的科学故事,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且有效的路径之一,这是因为人类的教育雏形,实则深植于动物界的本能传承,当人类祖先在演化中创造出复杂的语言系统之后,以故事为核心的高效的知识传承方式,直接推动了人类教育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无论是经典的科幻电影、科普电视作品,还是科普书籍,都离不开好的故事。《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巨大成功,点燃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其中不少人因此投身科学事业。例如著名的华裔生物学家张锋,12岁的时候,在一堂分子生物学课上观看了《侏罗纪公园》,激发了他对恐龙及生物工程超乎寻常的兴趣。已故的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更是一名“会讲故事”的创作者,收获了“既是世界级科学大师,又是伟大作家”的赞誉。

“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并非抽象的准则,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科研案例中沉淀而来。科学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科学家的历史实践与家国情怀,例如袁隆平先生就是一位兼具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典范。苏联时期的李森科否定经典遗传学,推崇获得性遗传,在20世纪50年代对我国的相关科研教学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然而袁隆平先生具有可贵的求真与质疑精神,他从实际出发,坚信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最终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目前,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但广义上的科学教育边界更为广阔——它不仅面向各年龄段学生,更将成年群体纳入其中,致力于实现全人群的科学素养提升。针对多元人群的分阶段培育,科学教育的目标与特点有所不同,但有一项核心共性目标从未改变,那就是怎样最大限度留存人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其转化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持久原动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富有感染力的传播载体,而优质的科学故事打破了年龄与认知层次的界限,是极具普适性的选择。

(作者:周忠和 栗静舒,分别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9/12729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