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科技场馆:变“参观热”为“学习热”
2025年09月19日 14:492025年暑期,公众对科学的需求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辽宁省科技馆单日接待量突破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新疆科技馆将闭馆时间延至20点后,晚间客流占比达35%;中国科技馆门票开售即告罄——其中京外观众占比高达90%以上。
这种“一票难求”的现象,折射出公众对科学教育的旺盛需求。
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双重浪潮下,科学教育的对象,不再只局限于青少年,而是扩展到全年龄段、涉及全社会层面。通过加强科学教育的供给,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可以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创新模式和业态——在激发公众兴趣和热爱、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文化创意、展览展示、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从这个角度而言,科技馆已突破传统科普场所的定位,成为一个城市科学文化的地标和科学知识传播的枢纽——“十四五”期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征集了3678项优秀科学教育资源。中国科技馆建设的科学教育网络平台,已入驻292个机构,开展直播课程694场,共享视频课程300余节,极大丰富了科学教育资源。
配合国家“双减”政策,中国科技馆与北京市中小学校深入推进“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了科技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衔接。2021-2024年累计深度服务学校281所,覆盖学生12万人次。2023-2024年,联合23家地方科技馆共同承办,开展了32期“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班,服务培训全国3615名中小学校及科技馆科学教育人员。
然而,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科技馆建设仍存在显著差距:截至2024年底,全国达标科技馆总数虽较“十三五”末增长58.84%至548座,但数量和质量上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人均拥有量和分布密度上,差距更为明显。各级科技馆在科普资源供给、教育活动开展、科研创新等方面资源配置效率不够高。在展览研发、教育活动设计、特效影视创作等领域的创新潜力挖掘不够。
未来,科技馆体系服务范围应进一步从以城市居民为主,拓展到面向全国城乡居民、线上线下公众,不断送达、服务、扎根基层和农村地区。
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及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资源配置向偏远地区、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积极稳步推进科技扶智、农村科学教育现代化等工作,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各地科技馆应积极探索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鼓励中小学到科技馆常态化开展“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将优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扩展至中小学。
在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技术驱动下,科技馆也要加速数智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路径,开发科技馆智能体,推动展陈交互、资源调配和知识传播的智能化升级。通过泛在感知与互联互通,实体馆与流动设施、各类线上线下科普平台形成网络化布局,打破体验科学的物理空间限制。通过“破壁”融合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全国各地的科技馆应积极打造沉浸式科学文化体验场景,强化对受众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塑造科学精神的社会认同。
站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科学教育已超越传统认知范畴,构建“政府引导—场馆创新—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才能将“参观热”真正转化为“学习热”,最终实现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目标。
(作者:郭哲,系中国科技馆馆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9/12729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