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教育
大学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责任与使命
2025年09月19日 14:21全球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释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逆全球化不断泛起同时又伴随着文明隔阂与冲突的当下,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可谓顺天应时、意义重大。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使命。
充分发挥文明交流互鉴实践主体的重要功能
作为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的核心场所,大学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学生,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文明的交流合作;大学凭借多元包容的学术氛围、跨文化交流环境等优势,成为打破认知壁垒、嫁接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可以说,大学因其开放性和多元性,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同发展的重要实践主体。
一是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对话机制。大学作为专业的学术组织,通过精心设计的协作形式——如合作研究的中外专家轮值、学术研讨的共同平行对话、交流平台的多方统筹建设、智库的全球智力支持等,确保不同文化主体在平等语境中交流碰撞。以2025年中国和希腊高校合作举办的“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古都文明对话”为例,通过中外学者直接对话交流与共识研讨,不仅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等具体方案,更将全球文明倡议转化为切实的学术实践与全球通路,体现了大学作为知识中介和行动载体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功能。
二是建设可持续的跨国合作与文化共生网络。大学通过深化与国外高校、研究平台、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社会组织等长期交流合作,可以形成集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文化理解于一体的跨国合作与文化共生网络。此类网络不仅促进不同形态的文明以学术化、艺术化的方式走向世界,实现从形式输出到价值共鸣的深化,同时也为持续高水平的人文交流和教育开放提供稳定平台,使文明交流互鉴事业扎根于机制化、常态化的深厚土壤中。
三是塑造平衡互惠的国际传播格局。大学是促进知识生产和国际传播、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织。大学依托其学术公信力和多元文化网络,在相当多的领域能够有效跳出传统国际传播秩序中存在的权力不对等和话语霸权陷阱,推动“双向平视”的交流模式构建。通过共建研究机构、联合出版、学者互访和青年交流等项目,大学能够帮助不同文明背景的知识群体建立直接、自在且真诚的沟通桥梁,助力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传播格局和生态,从而超越文明冲突叙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大学通过充分整合研究优势与学科优势,借助研究成果发布、研究机构建设、全球论坛开展、学者互通鼓励、外派机构运行、智库研究打造等多元渠道和方式,将不同文明背后的价值理念从实践经验转化为交流互鉴的理论资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积极承担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策源地的重要责任
大学秉持客观立场梳理各文明的发展脉络,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与自主发展路径,借助跨学科视角提炼各文明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所凝结的智慧结晶,打破文明有高低优劣之分的错误认知。同时,通过构建平等对话机制,大学推动不同文明观点在学术交流中充分碰撞,为文明间的深度对话提供理论依据与可行路径。通过对不同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对话,大学天然地承担着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策源地的重要责任。
一是推进平等互信的文明研究。大学凭借其学术客观性与跨学科资源,能够系统梳理不同文明的历史脉络与价值体系,聚焦各文明在应对生态、伦理、治理等共同挑战中所积累的独特智慧,挖掘“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方面的共通性。通过学术研究与对话,打破文明间的认知壁垒,让多样文明在平等交流互鉴中尽显独特魅力,携手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缤纷色彩,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这是大学作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策源地的价值所在。
二是贡献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来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蕴含着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独特思路,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通过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路。“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而非强权政治解决国际争端,这与联合国一直倡导的多边主义原则一脉相承。“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主张承认和尊重差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以达到“和”的目的。“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能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发展、成为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智慧。“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善”为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积德行善,自觉追求“仁”“义”,“和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也体现着天下为公的道义情怀。“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也能够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实践提供中国智慧。
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学应将文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国际社会可理解、可认同的理论话语,既要避免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也要防止价值理念的片面解读。例如对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中国智慧的研究,要结合全球发展现实,阐释中国智慧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契合点,分析中国智慧对解决全球具体问题的实践路径,使中国智慧真正成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资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做好文明交流互鉴青年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
立德树人是现代大学的核心职能,培养青年成为文明交流互鉴主力军是大学应有的使命担当。从文明演进的时间维度来看,青年是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桥梁,既是现有文明成果的学习者,也是未来文明创新的推动者。青年对不同文明的认知与态度,直接决定了未来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与方向。大学承担着培育青年跨文化沟通素养与多元文明共存认知的责任,这种培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塑造,旨在让青年建立起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明观。
一是加强青年学生全球文明观的塑造。教育攸关文化传承、攸关价值引领,大学应通过具有共性的通识教育培育人类共同价值。在通识教育方面,大学可开设“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通识教育课程,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平等”的认知,摒弃文明优越论或文化隔阂心态。以全球文明倡议为理论指导,组织学生思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明差异的形成根源,学会从“他者视角”考察异文化情境下不同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表述逻辑,理性看待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在长期机制层面,利用国际合作项目,搭建国际学术工作坊、文化交流项目,为青年提供沉浸式交流机会,将文明交流互鉴理念融入青年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全过程,使每一位进入大学的青年都逐渐成为具备文明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素养的“长期的主动践行者”,而非“临时的被动参与者”。
二是培养承担文明交流重任的专门人才。文明交流互鉴涉及领域广泛,亟需大学根据不同领域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人才。在专业教育方面,可依托政治学类中的国际政治与全球治理、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传播学类的国际新闻与传播、历史学类的世界史、社会学类的人类学、交叉学科类的区域国别学等专业或研究方向,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机融入与文明交流互鉴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借助政治类专业课程,引导学生专业化深入分析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借助语言文化类专业课程,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对比分析。在实践锻炼方面,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和借助国际调研项目、跨国实习资源、全球对话活动等,积累实际的文明交流经验。大学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通过理论学习夯实认知基础、通过实践互动提升对话能力、通过长期机制巩固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成长为未来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各类专门人才。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19/12730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