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以首善标准谱写“京”彩华章——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 首都发展新篇章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果丰盛 担好首善之区的文化重任
2025年09月22日 13:1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文化建设,明确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多次对北京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北京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赋予北京更加重要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责任。
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广迎八方来客,共话前瞻议题。自2022年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举办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北京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向着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的目标坚定迈进。
思想引领 凝心铸魂
广泛汇聚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奋进之力
北京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度整合首都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优势资源,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北京的生动实践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投入使用,通俗理论节目《书山有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制作播出,一系列结合主题宣传、经济宣传的策划持续推进,充分展现了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2025年9月3日,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投向北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全力服务、保障纪念活动,圆满完成主题展览、新闻宣传等各项任务。改扩建后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弘肃穆,自今年7月恢复开放后累计接待超80万人次,引发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强烈情感共鸣——近年来,北京强化主流价值导向,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让古都底蕴愈发厚重,红色血脉赓续不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自2023年起,“‘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文化大思政课”的“北京样板”。今年,“‘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联动首都33所高校,助力40万名青年学子走出校门,在文化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强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北京,这座胸怀广阔的城市,古老与现代交织,积淀与活力共存。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北京积极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融入社会治理实践和群众日常生活,把“十大文明行动”与重点领域不文明现象集中整治融会贯通、合力推进,实现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北京榜样”主题活动不断深化,大力挖掘宣传好人好事,建立常态长效的发现、激励、宣传机制,让崇德向善、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浸润心田。
整体保护 活态传承
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
这两年,最火的北京旅游伴手礼里,一定少不了几枚精致的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繁复精巧,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两款凤冠冰箱贴华美灵动……在故宫、天坛、景山、钟鼓楼等多个热门景点,琳琅满目的文创精品“京味儿”十足。小小冰箱贴,撬动着文旅消费的新潜力,折射着历史文化资源转化运用的大智慧。
北京坚持把历史文化保护摆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重要位置,全面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传承。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一年来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完成。在首批发布的17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场地中,太庙、天坛、钟鼓楼、先农坛庆成宫等10处均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眼下,北京对中轴线的保护传承力度全面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机制、新版《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及《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牌设置方案》《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等顶层规划接连发布,历史留给北京的宝贵财富被妥善珍重。
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条文化带彼此辉映,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北京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牵引,科学处理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生态优化的关系:北京(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功,滨水经济蓄势升级,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新地标,正在筹建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将再添一颗璀璨明珠;长城保护拓展新格局,抓实长城本体“大保护”、长城文化“大传播”,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北京经验”;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启动前期申遗工作,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同时,北京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高标准举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北京长城文化节,推出《大运河文化辞典》等重磅作品,建成首个市级公益性非遗体验中心,推动老字号传承破圈创新。
着眼于人 落脚于人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近日发布的“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荟萃9个国家的14部优秀作品,捧出为期一个多月的戏剧盛宴;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近年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看·见殷商”开展近5个月,始终人流如织;在地坛公园,“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墨香隽永,6天吸引市民读者27万人次……新时代,首都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越发多样化、高品质,北京紧抓“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用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供给。
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北京从演出精品、主体等方面全面落实《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2024年,全市营业性演出超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推出10条重要举措,吸引更多优质演艺资源汇聚北京。文化精品工程扎实推进,建立文艺创作恳谈会、影视摄制服务机制,推动重大主题、现实题材佳作竞相涌现,荣获“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奖项的数量全国领先。
“博物馆之城”建设方兴未艾。北京编制印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积极谋划《北京博物馆条例》立法,研究制定《北京博物馆运营管理办法》,为“博物馆之城”保驾护航。
作为全国博物馆资源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北京率先培育挂牌“类博物馆”56家,抓好中国长城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经十余年改造扩建再度开放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遗址),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参观超一亿人次。
“书香京城”建设向深向远。北京切实鼓励实体书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北京书市、“旧书新知”等知名文化品牌广受读者欢迎,北京阅读季、十月文学月、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等大型活动与“丁香诗会”等基层“一区一品”汇成矩阵合力,让书香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之中。
创新创造 增值增效
联动文商旅体释放融合发展巨大潜力
灯光璀璨的“鸟巢”与五棵松商圈,演唱会散场后的熙攘人群融入夜色,又一场属于城市的狂欢拉开序幕——近几年,以“演唱会经济”为代表的多元消费模式热度居高不下,北京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理念谋发展,激发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创造活力。创新建立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深度推动旅游、演艺、电影、赛事等产业链条有机融合,提升文旅场所餐饮、交通配套服务水平,“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漫步北京”等新产品、新场景渐渐打出了影响力。
2025年春天,北京电影生活节搅动一池春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今年全市首个大型综合文化活动,借助电影大众化、市场化的特点,政府市场协同发力、线上线下联动投入、市区两级统筹组织,北京电影生活节变电影票为城市的“通行证”和“索引图”,以一张票根联动“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专属优惠,成功试水“票根经济”,累计吸引客流7666万人次,拉动综合消费251.7亿元。
更多的文旅流量正在持续转化为消费增量:“看·见殷商”展览与旅游、商圈有机互动,“展览+”多元消费场景推动文商旅体融合达到新高度;以中国网球公开赛、WTT中国大满贯两大国际赛事为核心的特色文体活动,打造全城体育赛事嘉年华;出台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激发文化事业单位内生动力,天宫藻井冰箱贴等多款文创产品火爆全网;签署《京津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深化京津冀文旅品牌活动联创联办,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在华北大地上连连掀起热潮;指导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承办“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今年5月启动的“古都新韵”单元累计带动线上线下消费近20亿元。
文化产业是北京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北京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首都文化和科技两大优势,持续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建立工作会商、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出台全国首个文化新质生产力政策《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同时配套出台游戏电竞、演艺、超高清、网络视听等系列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政策,助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日益增强。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合计12429.5亿元,同比增长13.2%。
传播文化 塑造形象
积极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
积厚成势,笃行不怠,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新时代的北京持续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围绕在京举办的各项重大外事活动,北京精心做好新闻宣传、环境布置、活动保障,展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同时加强与中央外宣媒体合作,建设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多平台推介《这里是北京》城市形象宣传片,创新的叙事传播让城市文化符号更加鲜明。
今年,从北京走出的Labubu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顶流”,泡泡玛特等潮玩企业推出一系列中国创意IP,京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唤起了更多海外年轻受众的情感共鸣。伴随入境游的快速升温,一件件设计精美、内涵深邃的“北京礼物”带着美好祝福,走向了世界各地。
北京持续借助综合优势,搭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平台,打造“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永不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深耕“欢乐春节”“魅力北京”等“走出去”品牌,发挥世界剧院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在京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北京,以文化贯通中外、凝聚共识、促进发展的华章仍在不断书写。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2/12732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