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廿四节气·秋分】昼夜均分时,人间正金秋
2025年09月22日 15:49“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每年当太阳行至黄经180度时,秋分便如约而至。它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时光刻度,它是古人观天察地的智慧结晶,是农耕文明千年不息的韵律节拍,更是中国人融入时序更迭里的生存哲学。
三候流转中倾听秋日絮语。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为秋分勾勒出三幅灵动的自然图景。一候雷始收声,夏日里震耳的雷鸣,在秋分后渐渐归于沉寂。雷声的停歇,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信号,仿佛大自然收起了夏日的热闹锣鼓,转而奏响秋日的舒缓琴音,天地间瞬间多了份沉静与安然。二候蛰虫坯户,小虫感受到些许凉意,便开始用泥土封堵洞口,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搭建温暖的“家”。它们循着自然的节律行动,不慌不忙,这细微的举动里,与古人“顺时而动”的生存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候水始涸,夏汛褪去,在秋风的轻抚下,江河水量渐渐减少,露出岸边的卵石与浅滩,这并非一派衰残的景象,而是水归藏于地的征兆,如同万物在秋日沉淀能量,为来年的新生积蓄力量,暗合“秋收冬藏”的自然之道,张弛有度方能收放自如。
农时坐标上镌刻丰收印记。秋分是农耕文明里最动人的“丰收节点”,《说文解字》中有“秋,禾谷熟也”的注解,春秋时节的华夏大地,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每一句农谚都凝结着千年的农耕智慧。“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北方的农民们正趁着秋光正好,将麦种播撒进翻整好的土地,为来年的丰收埋下希望的种子,心中满是对未来美好的期盼;“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的景象在江南地区随处可见,收割机的轰鸣声与农民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曲“天道酬勤”的秋日赞歌;“秋分摘梨,霜降摘柿”的节奏里,饱满的梨子、红艳的柿子在果园中挂满枝头,采摘的人们指尖沾满果香,将秋日的馈赠一一装进竹篮。这些口耳相传的农谚,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也讲述着“人随节气动,地应节气丰”的传统故事。
习俗传承里留存生活诗意。秋分的每一个习俗,都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健康的期盼,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人会在这一天设案摆酒、陈列月饼瓜果,对着一轮明月虔诚祭拜,祈求月神庇佑家人平安、五谷丰登。后来祭月节虽与中秋相融,但那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与对家庭团圆的向往,早已深深刻进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岭南地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人们采摘田间鲜嫩的野苋菜,与鱼片同煮成“秋汤”,一碗下肚,便有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的美好祈愿,升腾着人间烟火气的温暖;北方则有吃秋分蟹的讲究,此时的螃蟹膏满黄肥,咬一口满是鲜香。这些看似简单的饮食选择,既是对秋日美味的味觉记忆,也是顺应时令的生活诗意。
站在秋分的时光渡口回望,春的播种、夏的耕耘,都已化作秋的硕果;向前眺望,冬的宁静与春的新生,正在不远处悄然酝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唯有读懂时序的语言,才能在岁月的流转中拥抱自己生命的“金秋”。
作者:李旺军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委组织部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2/12732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