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理响中国】2025北京文化论坛丨北京文化论坛刻下“北京刻度”
2025年09月23日 09:23编者按:2025北京文化论坛如期开幕。文章以宏阔视野,清晰阐释论坛通过多维定位构建新型文化叙事,聚焦数字技术赋能为文明对话带来范式变革,从战略层面探讨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推动构建多元共生文化生态的路径与思考,为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化外交的理念与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秋日的北京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长卷,时间的笔触在这里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紫禁城的朱红宫墙与奥林匹克塔的现代钢结构遥相呼应,中轴线上古老与现代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无言对话。当全球文化精英再次汇聚于此,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盛大开幕已然超越了一场普通的文化盛会,更成为一次文明坐标的精准校准——在历史的深沉回响与未来的强烈召唤之间,中国正以文化为媒介,精心绘制一幅人类文明互鉴的新图景,为全球文化治理提供独具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这是2025年8月30日在北京故宫角楼畔拍摄的晚霞。 新华社记者 白雪飞 摄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本届论坛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视听产业融合破圈、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尊重文明多样性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智慧力量,折射出中国对全球文化生态的多维思考,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文化大国的全球视野与历史担当。
北京文化论坛的定位精妙而多维,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战略架构。它是平台,连接政府、学界、产业界的多元主体,促进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有效互动;它是窗口,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打破西方媒体塑造的刻板印象;它是智库,汇聚全球智慧应对文化领域的共同挑战,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产业发展,从文化多样性保护到文化数字化转型共同探索破题路径;它更是场域,各种文化力量在此交锋、对话、融合,形成文化共识与合作网络。这种定位的复杂性反映了中国文化战略的成熟——文化外交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一种建立在双向互动基础上的意义共建。论坛期间的文化展演、产业推介、学术对话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意义生产系统,既服务于国家形象塑造,也致力于全球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体现了中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过程中的自信与担当。
北京文化论坛的意义远超会议本身,产生多维度、深层次的全球影响。在实践层面,它推动具体文化项目的国际合作,促成资源对接与经验共享。往届论坛期间达成的文化合作项目已在全球各地开花结果,从中非联合考古项目到中欧博物馆交流计划,从“一带一路”文化走廊建设到全球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这些实质性合作成为文明互鉴的最佳注脚。在理念层面,它倡导一种超越零和思维的文化关系模式,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文化想象力。最根本的是,北京文化论坛通过持续举办,正在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文明对话机制。这种机制不同于西方主导的文化交流模式,强调平等性、互惠性和多样性,代表着全球文化治理中的中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增添了全新维度,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全球实时互动的新型对话空间。通过云端参会、虚拟展览、数字文化遗产展示、AI同声传译等前沿技术手段,论坛突破了物理边界,实现了全球参与的民主化。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是工具性的升级,更是一种文化传播范式的革命。中国作为数字文化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正在通过这类国际平台输出数字人文的新标准与新伦理。从敦煌元宇宙博物馆到故宫VR体验,从人工智能诗歌创作到区块链艺术认证,中国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创新实践正在通过论坛这个窗口走向世界,为全球文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面对北京文化论坛这一外交文化复合型平台,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战略认知和长远眼光。论坛的成功不仅在于现场的精彩瞬间,更在于后续效应的持续释放和成果的切实转化。各个分论坛形成的倡议需要转化为具体行动,达成的共识需要细化为合作项目,建立的联系需要维护为长期网络。中国需要借助这一平台,系统构建自己的文化话语体系,特别是提炼出一套既能解释中国发展又能启示人类未来的文化理论,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同时,论坛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衡量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实际贡献,对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变革的具体推动,以及对促进文明互鉴产生的实质影响。
当全球嘉宾从北京返回各地,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会议资料和合作意向,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感知和对文明互鉴的坚定信念。北京文化论坛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不断吸引全球目光、重塑世界对中国的认知,通过文化的情感穿透力,直达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难以量化,却是文化外交最为珍贵的成果,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文化是时间的沉淀,也是未来的先声。在北京文化论坛这个独特时空交汇点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新可能与新高度。这种对话不是消除差异的融合,而是保持个性的共生;不是文明等级的排序,而是文化多样性的共荣;不是文化霸权的延续,而是文明智慧的共享。当人类文明再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北京文化论坛提供的不仅是一条道路,更是一种导航——它用文化的尺度测量文明的距离,用对话的桥梁连接心灵的彼岸,用互鉴的智慧照亮前行的方向。这种导航系统基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积淀,融汇了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了一种确定性的价值参考系。
在这场思想盛宴中,中国正以文化为根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种关系摒弃武力与经济胁迫,植根于文化吸引力与价值认同感。北京文化论坛虽只是这一漫长进程的一刻,却以每一刻的积累,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力量,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北京刻度”。
作者 | 徐辉冠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3/12732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