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歌声嘹亮·民族呐喊
游击英雄的战斗浪漫
2025年09月23日 10:38《游击队之歌》以充满斗志的欢快旋律,生动诠释了游击战的战争智慧,更抒发了抗战军民的坚定信仰与必胜意志——
游击英雄的战斗浪漫
湘水边宏阔的剧院里,舞台灯光明灭闪烁,急促的光束在穹顶交错,如同当年劈开夜空的炮火。短暂静默后,合唱声骤然响起,犹如滚滚浪涛,应和着湘江北去的澎湃:“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台下济济一堂,每个人脸上都挂满肃穆,双眸晶亮,任雄浑的旋律拨动神经,叩击心灵。音符流转间,我的思绪飘进了88年前的深冬——山西临汾,一处简陋的防空洞里,我的湖南邵阳老乡贺绿汀伏在土炕上,伴着暗弱的煤油灯光时而沉吟,时而疾书。
彼时,淞沪会战的枪炮声刚停,平型关、阳明堡大捷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为进行抗日宣传,34岁的青年音乐家贺绿汀与夏衍、欧阳山尊等文艺界人士一起,随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队第一队跋山涉水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7年落木萧萧时,他们来到临汾城郊汾河西岸刘村镇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在这里,贺绿汀等人仿佛进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尤其是听了彭雪枫关于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讲课后,他心潮起伏,兴奋得整夜难以入眠。这天,贺绿汀又来到八路军刚成立不久的炮兵团。战士们指着一门门整齐排列的大炮,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们从日寇手里缴获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怀揣着强烈创作欲望的贺绿汀脑海中灵光一闪,一句充满战斗豪情的歌词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寒夜的煤油灯下,贺绿汀取出纸、笔和音叉,凝神沉思。连绵起伏的山岗与密林仿佛重现眼前,战士们正奋勇冲杀,而那哒哒作响的机枪声,渐渐化作小军鼓清晰而富有战斗性的节奏。豪迈凝练的歌词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旋律,从他心中奔涌而出:“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一队队八路军战士顶风雪、穿密林、勇猛冲锋的画面,也汇成歌词的下一句:“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夜深时分,贺绿汀终于长舒一口气。那些原本零散的音乐意象,因他的激情与才华,已凝聚成词曲交融、旋律激昂的完整之作——《游击队之歌》。
不久,在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的简陋会场里,演剧队首次为官兵演唱了这首歌。现场没有钢琴,也没有乐队,欧阳山尊便以口哨声充当伴奏。贺绿汀挺直腰板,挥动双臂打着节拍,全体队员齐声高唱。嘹亮的歌声冲出会场,响彻云霄,唱出了从官兵心底迸发出的必胜信念。潮水般的掌声中,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八路军将领纷纷起身,走上台表示祝贺。朱德紧紧握住贺绿汀的手说:“写得好!”
《游击队之歌》传开后,许多部队专门派人骑马奔波几十里路,只为抄录这份鼓舞人心的乐谱。在平型关打了胜仗并在此休整的第685团团长杨得志,特意邀请演剧队前来,安排他们教唱这首歌。杨团长对指战员说:“大家学会这首歌就出发。”
于是,演剧队队员们不顾疲惫,辗转于各个连队,一句一句耐心教官兵演唱。第685团开拔当日,大雪纷飞。贺绿汀和队员们肃立风雪中,目送这支高唱“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队伍奔赴前线。
《游击队之歌》用欢快的旋律包裹着钢铁般的意志,抒发了抗战军民的坚定信仰与必胜意志。这首战歌很快成为新的流行曲。无数青年唱着这首歌,奔向抗日战场,奋勇杀敌。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非常喜欢这首歌,常常在行军途中哼唱。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在八路军总部第一次听到了《游击队之歌》。多年后,他回忆说:“类似这样的歌曲,已如强风前面的火焰一样在内地传开。”
2025年5月,鲜花与彩旗簇拥的莫斯科红场上,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正在彩排。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高唱着《游击队之歌》,踏着铿锵步伐,排山倒海般行进。围观人群中的俄罗斯老兵随着熟悉的旋律跺起了靴跟;来自中国的同胞们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这首诞生于抗战岁月的歌曲,此刻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在、跨越国界的情感纽带。它唤起的不仅是人们对旋律的记忆,更是深植于血脉中的民族情感和对和平的共同珍视。
舞台上的合唱已止,余音仍在回荡。步出剧院,但见满天星斗灿烂。星光之下,是安谧的楼宇与街道。眺望眼前这片祥和之景,我深知,那些穿透岁月的战斗音符永远不会消失。那一声声自硝烟深处迸发的嘹亮号角,始终激荡于民族精神的苍穹,召唤着血脉中不息的血性与尊严。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3/1273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