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教育

聚焦核心能力提升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2025年09月23日 14:23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和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是全学段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全场域服务成长的引路人、全链条人才培养的助推者,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着眼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科学谋划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扎实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政治铸魂,把牢立德树人根本方向

政治性是辅导员队伍的本质属性,是队伍建设的灵魂和根基。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辅导员队伍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坚定执行者和忠诚践行者。一是坚持政治标准放首位,严把“入口关”。辅导员选聘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工作,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政治担当,确保每一位新任辅导员对党忠诚,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源头上夯实队伍的政治根基。二是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提升“思政力”。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将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各项任务明确细化,全方位融入辅导员工作全链条,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在铸魂育人、建设强大思政引领力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三是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压实“履职关”。辅导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实战能力非常重要,需要形成常态化学习机制,例如定期组织意识形态专题研讨,开展热点事件研判和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深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守牢育人阵地。四是发挥先进模范示范效应,增强“使命感”。辅导员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带动效应,可以通过设置“荣誉辅导员”岗位,吸纳社会各界先进代表加入思政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专业优势,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提升队伍的荣誉感使命感。

能力固本,深化协同育人全新格局

专业化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方向,必须把提升辅导员队伍核心能力作为固本强基的关键工程。一是搭建立体化成长型培养体系。围绕辅导员队伍职责任务和能力发展,以“传帮带”“长链条”“成长式”培养为导向,构建“新任辅导员专业化、骨干辅导员职业化、资深辅导员专家化”的三级培养体系,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对辅导员开展进阶培养,搭建辅导员队伍人才成长通道。二是支持辅导员在学思践悟中淬炼本领。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的引导效果十分重要,因此要通过多岗位历练、跨校区轮岗、校内外挂职锻炼、参与重大专项等方式加强实岗锻炼,增强辅导员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分层分类建设菜单式课程矩阵。教育形式发展日新月异,对辅导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与日俱增,需要结合岗前培训、日常研修与专题深造等环节设计分层分类培养框架,涵盖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教育管理、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多个模块,支持辅导员队伍的多维度贯通培养。四是建立健全网格化协同育人新格局。以思想政治为引导、以专业力量为支撑、以朋辈互助为补充,构建“专兼结合、师生一体”的队伍体系,从专任教师、党政教辅和优秀研究生中选聘兼职辅导员,搭建“校内外资源贯通、多年龄梯队衔接、教辅管角色联动”的立体化工作体系,形成纵向贯通学段特点、横向融通育人资源、多向联通发展通道的网格化协同育人新格局。

机制增效,健全“选育管用”贯通链条

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是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着眼于辅导员队伍全周期管理,构建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的“选、育、管、用”闭环体系。一是坚持“优中选优”选聘机制。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强化“遴选—培养—发展—考核—激励”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应由组织、人事、学工、纪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选聘工作,联合用人单位开展岗位实习与综合考察,从源头上保证队伍质量。二是制定“有据可依”的工作职责清单。为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容易存在的职责边界模糊、考核依据不足等问题,可以制定“专兼职辅导员职责清单与负面清单”。职责清单对辅导员在思政引领、党团班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危机事件应对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做出界定;负面清单则列出对于履职不到位等情况的问责处理办法。通过清单化管理,实现辅导员工作内容规范化、责任具体化。三是构建“四位一体”多主体考评体系。考核评价是工作的重要指挥棒,对于考核结果的运用更是考核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应当实施个人自评、学生评议、单位考评、学校考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多主体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切实应用于职务聘任、职级晋升、绩效分配、评奖评优等环节,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和激励效应。四是打造“以奖促优”的荣誉激励金字塔。发挥荣誉牵引作用,构建以“思政工作精品”为塔尖,以“优秀辅导员、十佳辅导员”“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为纵向成长主线的辅导员奖励荣誉“金字塔”。同时,将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优秀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来源,建立从考核优秀的辅导员中选拔党政管理干部的长效机制。

科研提质,聚焦时代前沿破解难题

理论的高度决定实践的深度,推动辅导员队伍向“专家型”发展,必须提升理论素养,以高水平研究支撑高质量育人实践。一是坚持研用结合双轮驱动。鼓励辅导员围绕思政工作重难点、学生发展评价等方向深入开展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拓宽辅导员科研项目申报渠道,推动优秀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落地转化。二是助力学术能力持续跃升。支持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助力辅导员专家化发展。三是培育打造育人精品项目。聚焦思政工作创新实践,系统推进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优秀工作案例培育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精心设计、深度培育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实效性的育人品牌项目,实现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升华。四是建设校社联动智库平台。积极整合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打造融辅导员培训、研究和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库,推进思政工作领域的资源共享、功能集成与协同创新,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享、高效联动”的辅导员赋能体系和育人生态。

数智驱动,全面提高智慧治理能力

数字技术革命深刻重塑教育形态,拥抱数智化,提升智慧治理能力,是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是筑牢数智素养根基。数智时代对辅导员队伍能力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紧密围绕趋势感知能力、技术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伦理判断能力四个核心维度,设计理论与实战演练项目,全面提升辅导员在现代教育治理中的数字胜任力。二是优化升级智慧思政工作系统。要结合思政资源精准推进、学生心理动态预警、学业困难智能诊断、职业生涯模拟规划、校园危机事件研判与快速响应等重点工作,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学生工作全流程的数智化转型升级。三是持续建设辅导员数智赋能平台。加强数据动态追踪与辅导员画像分析是新时期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全面整合辅导员基础信息数据库,积极汇聚校内校外优质资源,打造集培训学习、学术研究、实践交流、职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辅导员+”综合赋能平台,构建资源互联共享、育人效能聚合的智慧中枢。四是不断深化智慧治理体系中的应用创新。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学校智慧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将学生的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全面融入学校各领域应用场景,推动思政工作从传统模式向数据驱动、人机协同、智慧决策转型升级,构建精准高效、系统联动、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体系。

(作者:王易,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3/1273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