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教育
加快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机制
2025年09月23日 14:3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日益重要,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强国的关键变量,是人才强国的重要动能,是教育强国的工作重点,要破堵点、攻难点、强弱项,完善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和实践路径。
完善全链条、全周期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要完善全链条、全周期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从教育思路、培养路径调整转变。一是分阶段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长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和短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实现贯通式、可持续性培养,加强传帮带力度。从国家到地方层面,从政府到非政府层面,形成多层级的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全周期配套法律法规。强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建设灵活机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适时调控机制,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类型分类别、多模式培养。二是开展教育资源协同培育。在教育上采用因地制宜思维,根据各地战略布局、资源禀赋,构建适配的教育培养体系,强带弱、大助小,加快区域协同的教育共享合作,建立区域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促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三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发现机制。构建完善的拔尖创新人才识别、测量和筛选机制,设计能力评估量表、拔尖创新人才识别测试、选拔考试、综合评价等,打造多梯队的发展范式。在培育机制里嵌入发现机制,采用教学、课程、大赛等方式,早发现、早投入、早培养。四是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建设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按照国家发展战略、人民需要、市场需求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建设,超常规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以学科建设促进人才集中培养。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的战略优势,要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中的作用,拓展中国科技创新边界,构建国际科技创新格局。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通教育体制机制、科技体制机制、人才体制机制的政策瓶颈与制度掣肘,运用系统思维,强化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的系统生态,构建政策支持体系。二是以科技攻坚、大项制对拔尖创新人才集中培育。以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后备军为着力点,围绕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以科技攻关、大项制形式对拔尖创新人才集中培育,强化科学、工程领域布局,构建科技导向型人才培育模式。三是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加强高校在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助力度,以战略前瞻为牵引,打造高校联盟,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加强基础学科领域的协同培育、协同创新。四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国际交流。当前,经济全球化亦催生人才全球化,也势必要求中国自主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具备国际前沿视野。拔尖创新人才要有融入国际环境的应变力、创新力,要增强其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国际竞争力。
以数字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提质增效
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变革与再定义,要加速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是创新教育方式。运用人工智能等教育场景应用,以元宇宙、DeepSeek等多种方式来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方式、评价方式深度变革。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运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创新项目,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从应用到掌控AI的能力。二是鼓励颠覆性原始创新。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创新型教育,从知识储备型人才向创新导向型人才转型,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概念,开发批判性思维,增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三是搭建人才数据库。建立多层级的拔尖创新人才数据库,绘制拔尖创新人才画像,打造可视化、动态化、国际化的人才数据图,加强对人才培育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测、服务追踪,引进培育急需紧缺拔尖创新人才。四是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推动多学科深度融合,以多领域交叉融合碰撞产生突破性的智慧,激发人才灵感,增强潜质个体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性。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发散式创新型知识结构体系。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推动东中西部人工智能教育协同发展。
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活力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利于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活力,要充分调动教育、产业、研发、市场等多环节的优势育才功能。一是搭建高能级拔尖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政府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创新平台,促进顶尖高校、优势学科与前沿产业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带团队,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采用科技金融、耐心资本等方式,支持拔尖创新人才穿越成长周期,引导更多人才在产业一线锤炼,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打造全社会参与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系统。政府引导社会机构、企业、学校和家庭等社会主体全方位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分辨工具,针对不同时段高峰型的创新人才制定分类别的发现计划。三是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高校、科研机构、科创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集中培养和分批指导相结合。加强校企深度融合,高校以项目组形式深入企业,企业也可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等决策,优势互补,补足经验盲区。四是激发早期培养活力。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主动与中小学对接,在早期基础教育阶段提供良好的生态,搭建公共天赋启智平台,增强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教育覆盖。
构建以创新为目标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非线性的动态化过程,要关注人才动态成长和发展规律,构建个性化、动态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是以创新重塑教育评价的逻辑起点。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创新能力的集中展现,而非“分数第一”的体现,要开设人才评价绿色通道,为天才少年缓解应试压力,打造一贯制培养体系。要给予高校更多人才招录评价自主权,根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政策制度、招生方案、评价方案,设置特色化考试科目、实践科目及赋分权重。二是建立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打造动态化、自主化的评价体系,细化发现、培养、评价的有效衔接,挖掘先天潜能,激励后天潜能迸发。三是构建创新为目标导向的评价体系。增强创新要素在评价机制中的比重,构建标准化考试、第三方评价、非学力评价相结合的创新素养评价机制。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多样化改革,在早期人才识别中采用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四是营造宽松的创业创新创造氛围。构建包容普惠容错的人才评价模式,扩容人才资源池,以阶段性评价对创造力识别测量,推动涌现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3/12733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