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推动从“标准互认”迈向“价值认同”

2025年09月23日 16:40

国际标准是全球统一的技术规则,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技术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国际标准贡献率位居世界前三位,在国际标准舞台上获得了更多国家的认可。

然而,比一项项具体标准被采纳更深刻,也更艰巨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从技术层面的“标准互认”到理念层面的“价值认同”,这标志着中国标准国际化正步入深化发展的新航道。

过去5年,中国标准与国外标准兼容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兼容既是促进产业衔接、技术合作、贸易畅通的重要基础,也对提升中国标准的全球认可度具有积极意义。我国修订《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转化先进适用国际标准6900余项,转化率已超过86%。中老铁路、巴西电网、乌兹别克斯坦新能源汽车工厂、赞比亚辣椒和万寿菊种植示范区等一批“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项目成体系应用中国标准,获得了有关国家的认可并进行采用或转化,拓展了中国标准的海外应用范围。

这种“心理认同”的构建,是一场更为复杂的“软实力”考验,其核心在于建立持续的制度性信任。这要求中国的标准化工作必须具备更高的全球视野、透明度和包容性。它意味着我们的标准制定过程需要更加开放,吸纳国际各方的参与和评议;意味着我们的标准技术方案需要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更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国际标准体系中,不仅是贡献技术方案,更要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推动国际标准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方向发展。

中国正在为此进行积极的机制创新与探索。围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五”期间,我国与西班牙、斯洛伐克、澳大利亚、老挝等贸易伙伴国新签署标准化合作文件40份。面向东北亚、金砖、东盟、非洲、欧洲,开展了一批标准化合作项目,推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标准合作走深走实。我国首次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建立标准化合作机制,发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加强标准化合作青岛倡议》,助力上合组织成员国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强标准对接和技术合作。

展望未来,中国标准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全球先进标准化理念与经验,加快推动中国与国际标准体系更加兼容,让中国标准成为全球先进的代名词。

一是要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传统的开放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迫切需要在规则标准层面加快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这需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中国标准化对外开放,吸纳更多全球先进技术与标准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二是要加快推动标准“软联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路径,标准“软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机制保障。这需要我们搭建“一带一路”标准信息共享平台,为互联互通提供标准支撑;建立标准与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以标准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共建国家标准化人员往来,以标准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

三是要推动标准化国际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实现共同发展是标准化合作的愿景,这需要我们在标准化国际合作中积极寻求各方利益交汇点,对接各方发展需求,回应人民现实诉求,实现各方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要推动国际标准组织更多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让国际标准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先进标准成为服务全球发展的有力工具。

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过程,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共享发展的过程。从“标准互认”到“价值认同”,是一场考验定力、智慧和胸怀的“马拉松”。它要求我们不仅做国际标准的卓越贡献者,更要做开放合作的坚定维护者、共同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唯有如此,中国标准才能真正成为一座坚固可靠的“软基建”之桥,连接中国与世界,助力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一级调研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3/12733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