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刘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
2025年09月24日 10:07
刘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编者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步向前的宏伟征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文章紧密结合当前发展现状,从明确发展道路、激发创新活力、立足人民根本、传承中华文脉、提升文化实力五个层面,对未来如何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展开深入思考。
202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强国?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以理服人的力量,是能够依靠道义征服人心的力量。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归结到底是价值观之间的竞争。所以,文化软实力不在于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形式,而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文化强国建设,要从文明的表层进入文明的实质部分,从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文化建设,对内提升凝聚力,对外增强感召力。
一、开拓奋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要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我们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仅承担着政治建设的使命任务,还承担着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我们党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承担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强调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既一以贯之又在不断深化,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有了越来越清晰地理解和认识。
要用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用中国概念、中国理论、中国道理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新时代以来,在信息化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我们要在人的思想意识层面,用话语引导舆论、进行宣传。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环节,情感、认知、意志,舆论工作就要在这三个环节上做工作,用好的话语提供情绪价值、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引全社会向上向善的行动。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文化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第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分化、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分化、多样化,甚至出现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这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全社会的价值整合和价值引领。
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如何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是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举行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二、凝心铸魂: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长盛不衰,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创造。
高手在民间,文化建设要善于充分激发社会各方善性力量、文化活力、创造力、文明的力量,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基层民众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文化建设的实质。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有高度的文明素质。所以,我们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充实人的精神,改善人的精神面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品位、格调、情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要真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反映人民的心声,深入人民火热的生活,追问、反思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生命中的焦点难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文娱创作生产服务工作机制、引导工作机制、组织工作机制,培育出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只有大众消费文化、休闲娱乐文化还不够,一定要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的文化经典。
我们要用高质量的文化作品、文化活动,感化人、化育人、提升人。什么是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就是能够打动人心,让人有思考、有所获、有所得,对人的生命生活能够有所指引的作品。这些文化精品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人民至上: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我们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在于人,人才济济、人物辈出,文化才能繁荣兴盛。
四、薪火相传: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如何赓续中华文脉,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怎么续?这就涉及用什么手段方法的问题,这一问题相对来说更好解决。二是续什么?重点是中华文明的真精神真智慧,是中华文明中对当今中国人来说最有帮助、最有营养的内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格外注意挖掘中华文明的真精神真智慧。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直接原封不动地照搬挪用,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从外来文化中选取能够为我所用的东西来推动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
五、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话语背后的力量是思想、是道。”所以,话语有没有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能不能打动人、征服人,故事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话语故事所承载的道理。虽然表现形式也很重要,但形式一定要和内涵实质相匹配,要着重提升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加强道德建设。
报告人 | 刘飞
责编 | 范璧萱
校对 | 李天翼
审核 | 张一博、孙楠、叶其英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责任编辑:范璧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4/12734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