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和平道路·命运与共
抗战纪实影像激发珍视和平的精神力量
2025年09月24日 10:41【文艺观潮】
纪实影像肩负着记录历史、弘扬精神的使命。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系列主题纪实影像作品亮相屏幕,以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构筑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唤起了公众的家国情怀,并使其转化为珍视和平、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将文物文献潜藏信息转化为可观看、可聆听的叙事现场
人们通常通过文献记载、口述历史、影像资料以及实物遗存等途径构建历史认知。其中,个人撰写的文字记录可能因主观意图而去篡改美化真实情况,亲历者的口述也往往随着时间流逝出现记忆模糊或扭曲。相比之下,文物与文献犹如历史直接遗存的“物理印记”,它们相对客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真实可感的直接证据,从而成为还原历史面貌更为可靠的依据。近期涌现的一批主题纪实影像创作纷纷从海量史料中搜集文物文献资料。这些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微材料,恰恰能有效夯实历史叙述的可信度,使这段过往有据可依、有迹可循。
无论是纪录电影《山河为证》,还是专题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英雄无名》,都一改过去以专家访谈、情景再现与解说旁白为主的呈现方式,转而以一件件具体可触的文物文献拼贴碎片、还原真相,让历史在实物与档案的支撑下展现在人们面前。《山河为证》中,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中缅印战区档案、俄罗斯现代史档案馆的航拍胶片、日本NHK提供的满铁调查部档案胶卷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形态的物证,使作品实现从单一视角向复合视角的转变,多维度地拼接还原历史事件的完整真相。《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主题展陈文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例如“沈阳九君子”之一刘仲明记录日军侵华证据时使用过的相机,以及中国留学生苟吉堂在狱中写下反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抗议文字的毛巾等,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不仅让英雄从概念化的形象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也使停留在文字记载中的史实,因实物的佐证而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诸多文物文献的交叉支撑下,纪实影像的真实性得以从“逻辑自洽”迈向“证据闭环”。不同来源、形态与载体的史料彼此呼应、相互咬合,构筑起一条严谨的证据链,不仅极大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说服力,也更层次分明、多维立体地重现历史,不断接近本真的过往。
如果说文物文献构建了历史的真实性,那么技术手段则显著提升了历史的可感知性。通过场景重建、声音设计、动态影像与特效合成等方式,纪实影像将文物文献中潜藏的信息转化为可观看、可聆听、可触碰的叙事现场。《卢沟桥:我们的纪念》运用AIGC技术,让战斗英雄沈忠明在时隔80多年后重新“站”在卢沟桥上,也让陈怀民身着飞行员军装“回到”武汉胜利街。《英雄无名》借助AI画像技术,还原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的面貌,使他们以极为接近本人形象的姿态重现于观众眼前。技术帮助观众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共情者”,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深切感受历史人物的命运与精神力量。
构筑起抵抗时间侵蚀的记忆之盾
时间对历史的影响,本质上体现为个体记忆的消散、历史载体的损毁以及公共记忆的淡化。纪实影像的创作者将镜头聚焦于“人”的生命经验与历史行动,以口述史的方式构筑起一个个抵抗时间侵蚀的影像之盾,守护抗战记忆不被湮没、不被扭曲,更将共有的精神内核凝结下来,稳定而庄重地传递给未来一代。
纪录片构筑的第一重记忆之盾,在于对“活着的历史载体”展开抢救式记录。诸如《抗战回忆录》《历史回响——四川省中共抗战老战士口述实录》《80—80位抗战老兵亲历战争口述史》等作品,将镜头对准亲身经历过抗战岁月的老人,借助他们的口述,还原战火中的抉择、恐惧与坚守,将抽象的时代命运转化为具象的生命经验。当老兵们的影像被真实记录、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播与铭记,那些本会随生命逝去而湮没的记忆,获得了超越时间的生命力,凝固为丰厚的精神财富。
纪录片构筑的第二重记忆之盾,在于呈现那些以专业与执着修复历史、守护记忆、“与时间赛跑”的人。例如《故影映山河》中记录的河北平山县独立摄影师李君放,用十余年时间为两百多位抗战老兵拍摄肖像。即便在老人离世后,他仍坚持每年前往其空寂的院落拍摄,只为“留住他们存在过的痕迹”。片中还讲述了著名红色摄影师顾棣用一生践行“人在,底片在”的信念,在炮火中舍命守护数万张抗战摄影底片,并最终撰写成中国革命战争摄影史重要著作《中国红色摄影史录》的经历。这些影像的守护者以持久的努力,挽救了无数濒临消失的历史片段。纪录片不仅为他们的坚守立传,更将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付出推向公众视野,从而唤起社会对历史保护事业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同。
纪录片的第三重记忆之盾,在于创作团队主动成为“对抗时间的行动者”。他们致力于将散落边缘、濒临湮没的历史片段,转化为可被传播、共享的公共记忆,并使“不忘历史”从孤立的个体努力,扩展为社会的集体共识。《受降》摄制组辗转全国各地,深入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如寻宝人般搜集大量珍贵影像、历史文物与档案文献,系统还原历史现场。《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拍摄团队远赴美、英、荷、日等国,调阅多国档案馆手稿与影像,专访幸存者后代与研究学者,令一段尘封的记忆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伟大的胜利——苏联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抗战》以战地摄影师罗曼·卡尔曼所拍摄的珍贵影像为核心素材进行创作,体现了当下中俄两国媒体守护历史记忆的共同努力。
以跨越时代的共通情感传承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深植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之中,承载着其最核心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纪实影像深入挖掘跨越八十余载仍能引发共鸣的情感连接点,让今天的观众产生心理共振,从而实现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山河已无恙,你们看见了吗?》以倒计时的方式,回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镜头从烽火连天的往昔景象,缓缓过渡到在昔日战场废墟上崛起的现代化都市,高楼林立、生意盎然。这一时空对照,不仅呈现了国家的沧桑巨变,更以“如您所愿”的深情口吻,完成了一场对英灵的告慰。该片将历史与现实紧密交织,借助新旧对比的视觉冲击和富有仪式感的情感叙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结。
与此同时,纪实影像也聚焦当代人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行动。例如《山河永固——丹青铭记抗战胜利八十载》通过展现艺术家们以绘画再现抗战历史的创作过程,不仅让观众从艺术之美中感知历史之重,更通过一笔笔的绘制、一次次的色彩抉择,具象化地呈现精神传承的当代实践。它既传递出“我们为何要传承”的深刻缘由,也示范了“如何在当下践行”的实际路径。所以,铭记历史不能仅仅停留于回望,更在于以新的实践和成就延续奋斗,照亮未来。
由此可见,抗战纪实影像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对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奋斗的崇高致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顾亚奇、赵梦頔,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4/12734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