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以首善标准谱写“京”彩华章——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 文化保护利用
“古都之脊”在开放与发展中永续传承
2025年09月24日 11:26北京中轴线,是历史之轴,也是发展之轴、民生之轴。它串联起一系列恢宏的建筑与开阔的公共空间,共同构成了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会客厅”,以其独特的魅力,欢迎着每一位市民的徜徉,也迎接着每一位国际友人的探访。这种在动态发展中实现永续传承的模式,既彰显了对历史的敬畏,又体现了对当下的关照。
《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证书》颁发仪式日前在正阳门箭楼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为北京颁发中轴线世界遗产证书。“中轴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北京古都之美和现代魅力在这条轴线上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亦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继承理想都城秩序、始建于元代的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见证了古都发展变迁。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经过12年的努力,这条“古都之脊”于2024年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不是终点,短短一年时间,北京中轴线保护与利用成果频出、亮点纷呈。实施《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中轴线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启用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以技术织密安全之网;实施一大批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下绣花功夫复现历史风貌;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守护行动,让中轴线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工笔细描,连点成线,这条轴线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正不断丰盈。
对文化遗产真正的保护,从来不是将其“供”起来,而是让它“活”起来。然而,如何在现代城市建设与历史城区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利用实践,则探索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北京方案”:遵循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精神,将中轴线视为一个有生命的、不断演进的“活态”文化遗产。这种在动态发展中实现永续传承的模式,既彰显了对历史的敬畏,又体现了对当下的关照。
这种“活态”利用的理念,最直接体现于北京中轴线“开放”的品格。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的直线两侧分布了10多个建筑单元,尽管风格不一、功能各异,但错落有致、和谐有序。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环境整治与空间织补工程的推进,中轴线的开放性与公共性被前所未有地凸显。560多岁的北京先农坛庆成宫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吸引无数游客实地体验中国农耕文化;天坛神乐署再次奏响被誉为“华夏正声”的中和韶乐,让人们对“礼乐兴邦”有了具象化的感知……这条中轴线串联起一系列恢宏的建筑与开阔的公共空间,共同构成了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会客厅”,以其独特的魅力,欢迎着每一位市民的徜徉,也迎接着每一位国际友人的探访。
“开放”彰显了中轴线宏大的胸怀,“民生”则展现了其温润的底色。北京中轴线,是历史之轴,也是发展之轴、民生之轴。实践中,中轴线的保护与利用,跟城市治理同步延展,在保留老城风貌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放眼望去,曾经被高墙阻隔的空间被打开,车水马龙的街道旁开辟出静谧的慢行系统,古老的河道重现碧波,儿童们在钟鼓楼前嬉戏……“活着”的北京中轴线,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化触手可及,将古都风韵巧妙地融进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极大地增强了幸福感、获得感。
北京中轴线记录历史、光耀当下,也必然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创新中走向未来。今天的北京中轴线正在以“时尚”为关键词,成为激发新消费、引领新风尚的活力之源。以中轴线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感,“国潮”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天宫藻井”冰箱贴等火爆出圈;在前门、大栅栏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融入新锐设计,“微风露台计划”引来无数人“打卡”;一系列高水平的艺术展、时尚秀,也选择以中轴线的斗拱飞梁、红墙绿瓦为背景,让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艺术形式激情碰撞,迸发出迷人的火花。在文商旅的协同共振中,地图上的线条陆续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可体验的文化场域,中轴线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拥有了强力支撑。
历经700多个春秋,北京中轴线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反而被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一年又一年,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接力中,这条蕴含文化自信、文明愿景的轴线必将见证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在新征程上更加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4/12734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