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2025年09月24日 14:0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对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24年2月视察天津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内涵深刻、相互贯通,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1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着眼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阐明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点任务。
以文化人,强调用文化铸魂育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就要努力培育时代新人,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是简单的符号复制,也不是机械的仪式模仿,而是通过文化载体实现人的精神塑造与文明基因的赓续。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核心密码,正在于始终将“以文化人”作为文明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从周公制礼作乐构建伦理秩序,到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体系;从四书五经的思想内涵,到书院讲学传承的义理之道,都在实践中印证着中华民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刻阐明了以文化人的重要内涵和实践要求。
以文惠民,强调用文化造福人民,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就要紧紧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从来就不是束之高阁的抽象符号,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活态存在。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传承发展的目的在于服务生产生活、服务人民群众。从《诗经》中记录和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到唐宋时期勾栏瓦舍承载的市井文化;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无不彰显文化发展扎根社会生活、满足人民需求的价值遵循和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服务于人民的目标指向,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以文润城,强调用文化浸润城市,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就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好城市文脉,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是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愈加凸显历史文化润泽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成为滋养城市文明、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这种润泽通过价值系统的传递、符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模式的更新,既保持文化根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又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深刻阐述了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指引。以文润城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让城市成为承载记忆、激发创造、安顿身心的文明载体。
以文兴业,强调用文化赋能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就要统筹用好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文化力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艺术瑰宝,这些宝贵文化财富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必须适应和把握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加快推进以文兴业,既为经济增长开辟“文化+”新赛道,更使历史文化资源在文化经济化过程中实现活态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以文兴业是激活经济动能、培育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强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强调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在视察天津时明确提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要求。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把文化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惠及群众的民生属性、涵养城市的重要功能和赋能发展的内在机理统筹起来,系统阐述了文化在铸魂育人、服务人民、建设城市、振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既传承弘扬了中华文明注重文治教化的智慧,又深刻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守正创新的要求。以文化人,强调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以文惠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文润城,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守护历史文化底蕴放在推进城乡建设的重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文兴业,强调文化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求发展人文经济学,以文化赋能经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这一重要论述,体现着我们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城市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以文化人,就是要坚持城市的核心是人,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培育时代新人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文惠民,就是要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尊重人民群众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文润城,就是要坚持把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精神风貌。以文兴业,就是要坚持把文化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在促进文化繁荣中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这四个方面深刻表明了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系统体现了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工作导向和战略重点,为新时代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将人民、城市和产业等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注重文化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多维价值和作用,以系统思维构建起文化与人的发展、民生福祉、城市治理、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蕴含着新时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部署。四个方面立足实践、着眼实践,统筹化人、惠民、润城、兴业等工作领域,明确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任务,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3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沉持久的文化动能。
坚持以文化人,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凝聚力量的功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坚持以文惠民,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资源供给,加快完善服务网络,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在城乡全面覆盖、均衡配置。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和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精准把握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服务的期待,创新和打造特色化、品质化、分众化的文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推广预约式、菜单式、一站式服务机制。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便民化发展趋势,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常态化、体系化、品牌化,让群众便捷享受服务。
坚持以文润城,不断厚植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科学健全完善的城市文化治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培育和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和打造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文旅产品和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充分推进城市更新,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在严格保护基础上,使其焕发新活力新光彩,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与研学培训、旅游展览、文艺创作等相结合,创新展览、参观与体验模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体系。推进文化设施、文化遗存、旅游景点的数字化,开发云展览、虚拟讲解等数字化服务,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体验新场景。
坚持以文兴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依托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以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为抓手,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在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空间、发展质效上系统性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适应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求,以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以旅游产业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实现文化对旅游内涵的提升和旅游对文化资源的激活、保护与传承。抓住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现代文化产业系统性、整体性变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企业和智慧文化消费模式,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作者:钟会兵,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4/12734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