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法律

为什么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025年09月24日 14:30

今年5月20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这是我国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营商环境是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在从事创业经营等活动中所面临的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如同强大的磁场,能够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营商环境的优劣关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举措。然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并非易事,这涉及市场准入、融资信贷、政府采购、司法保护、破产退出等经济活动的众多环节与领域,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是一项兼具复杂性与持久性的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些重要论断科学阐明了法治与营商环境的关系,为优化营商环境指明了方向。在诸多治理手段中,法治具有高度科学性、普遍性、稳定性与强制力。法治强调正当程序,重大决策的作出都要经过充分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力争准确界定各方权责边界、科学调整各类主体的利益关系。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工作都能在法治轨道上开展,营商环境法治化的红利也能平等惠及各类主体。法治是规则之治,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与废止需经过严格程序,一经颁布就不会轻易变动,且内容公开明确,使经营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可在规则内安心经营、大胆创新。法治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普遍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各类主体都需依法行事、不越轨逾矩。可以说,法治既体现了营商环境的理想状态,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手段。

一是确保机会公平。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机会公平是实现其他公平的前提。若某一企业因所有制形式、注册地等因素面临额外限制或得到特殊优待,就可能导致优秀者被挡在市场之外,低效者却占据资源,最终损害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法治能够依法平等保护经营主体各项合法权益,通过厉行法治打造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让各类产权所有者和经营主体安心投资兴业,进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今年以来,我国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有力保障了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

二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主体除需支付原材料、人力、营销等显性成本外,还需承担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如等待行政审批、应对检查评估的时间成本,满足质量、环保等标准的合规成本,获取政府信息、履行办事手续的沟通协调成本,等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能使经营主体将更多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创新与效益提升中,但这种成本的降低无法靠经营主体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法治能够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将有利于营商环境的好政策固定下来,推动政策制度科学稳定、政府信息透明公开、政务服务高效便捷,将制度性交易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例如,针对实践中部分地区涉企审批冗繁、检查随意等问题,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等,有力推动审批高效化、检查规范化,降低企业负担。

三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优胜劣汰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表现,但良好的市场秩序无法自然形成。一些经营主体通过不正当竞争、垄断、侵犯知识产权等手段挤压、排斥、限制竞争对手或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而谋取不法利益。重创新、守规则者可能因创新和维权成本高企而处于竞争劣势,甚至有被逆向淘汰的风险。科学立法明确市场交易规则,引导经营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运行;严格执法及时查处市场乱象,有力维护市场秩序;公正司法救济权益受损者、震慑潜在违法者。三者共同发挥作用。以平台经济为例,在发展初期,部分平台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强迫入驻商家对进驻平台进行“二选一”,市场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依法认定此类行为损害商家的经营自主权和消费者选择权并作出处罚决定、司法判决,产生显著警示效应。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最有发言权。对于广大企业而言,营商环境的成色既体现在政策含金量高不高、市场秩序好不好、发展预期稳不稳等宏观层面,也体现在证照办理顺不顺、服务监管优不优、司法保护完善不完善等具体环节。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需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及时回应经营主体的关切和诉求,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维护好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更好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4/12734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