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破解金属文物修复人才适配难题
2025年09月24日 16:48从1995年9月开始,我一直从事与冶金考古、金属文物保护有关的研究,见证了这项工作从“冷门”到逐渐为人所熟知。但人才总量不足、区域失衡、复合型能力缺失等问题,依然是制约金属文物系统性保护的瓶颈。着力解决金属文物修复人才培养问题,事关文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数以万计的古代金属矿冶遗址、千万件套馆藏金属文物及大量出土的金属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物保护科技人才不足的现实矛盾,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持续不断地探索解决方案。例如,在长期实践中,中国青铜器传统保护修复形成了以地域特色和技艺风格为核心的北京派、苏州派、潍坊派及西安派等派别。这四大流派特色鲜明、传承有序,构成了当前青铜器保护修复人才队伍的重要根基。随着科技进步、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更多掌握现代科技的研究人员投身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事业,他们更加强调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推动保护工作向标准化、数据化与可验证性方向良性发展。
目前,人才培养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逐渐成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它们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文理交融的课程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链条,为人才供给提供坚实教育支撑。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博单位,探索出“项目驱动”与“师徒传承”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出一支涵盖“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优秀技能型人才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队伍,成效显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机构积极开展中意、中德等国际合作,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尽管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但当前育人体系仍存在人才与需求、能力与技术、制度与发展脱节的问题,严重影响人才质量与行业的适配度。其一,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结构性失衡突出。高端人才极度匮乏,基础研究与重大技术创新领域人才缺口显著;基层文博单位监测数据管理、解读、研究及日常养护工作难于真正落实,被动式保护局面未根本扭转。其二,传统保护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能力不足。现代保护修复应在科学评估保存现状、结合病害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并严格实施、定期评估保护修复效果等环节形成闭环,但不少项目难以系统培养可进行科学分析的工作人员,导致部分修复师面对复杂病害过度依赖经验,难以遵循“最小干预、可逆性”的文物保护原则。其三,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金属文物腐蚀机理等基础研究及保护材料、装备研发的常规经费不足,限制其他行业高水平人员参与;文物保护项目经费来源单一,过度依赖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少,在待遇低、编制少、区域差别大以及事实上存在企业化运行的情况下,加剧了人才流失与区域分布失衡。
解决上述问题,应系统总结经验、找准症结,加强顶层设计,实现金属文物保护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良性发展。在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中,应强调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教育体系。教育部门需采取系统性措施,切实解决创新性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协调多方资源建设高水平教学平台,完善教材体系,进一步优化“专科—本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创新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培育专业修复师、优秀研究者及战略科学家,化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以重点考古机构、博物馆为突破点,依托国家重点项目和典型案例,整合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提升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科技水平。同时推进金属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标准体系建设,为高质量保护奠定基础。三是构建人才引育体系。针对队伍规模小、交叉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统筹建设金属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金属文物基因库、AI病害识别系统等平台来吸引培养人才;构建激励体系,建设高水平研究队伍,通过制度创新强化保障支撑等。
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实施,未来,在更加强调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倡导构建大保护格局、对文物进行系统性保护的情况下,持续提高教育、科技和人才在文物保护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将有效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整体迈向新台阶、不断取得新突破。
(作者:陈建立,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党委书记)
上一篇返回目录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4/12734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