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多措并举,推动轻工业提质升级

2025年09月24日 16:52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聚焦“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增强供需适配性”,统筹把握传统与新兴、内需与外需、供给与需求、发展与转型四对关系,清晰勾勒了我国轻工业未来两年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路线。

轻工业是国计民生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舞台的金色名片。近年来,我国轻工业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轻工企业数量达13.66万家,较2020年增长25.7%;轻工重点产品零售额达7.9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2%,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力量。出口方面,2024年,轻工企业出口总额达925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超25.9%,连续五年全国第一,为稳外贸、稳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轻工业发展中仍面临传统产业供给过剩与新兴领域供给不足并存、外需依赖与内需潜力释放不足并存的挑战。比如,2024年轻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15.4%,其中新兴产业占比仍偏低。对此,《方案》系统谋划基本盘和新增长点协同发展,提出“存量优化”与“增量创新”结合,以推动供给结构与消费升级共振。此外,在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发展外贸新模式、带动品牌出海的同时,《方案》还重点加强稳企助企,推动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链协同,稳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保持轻工业稳增长的长效市场动能。

如何让供给端对需求端结构性升级更充分响应?《方案》坚持系统思维,兼顾供需两侧,以短期柔性生产响应、中期技术创新、长期质量品牌这套“组合拳”打开供给侧新空间,通过供需平台对接、开展“人工智能+消费”等举措拓展潜在需求,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多方主体协同共治,避免了单纯刺激需求的短期行为,也防止了脱离市场的无效供给。为更有力破解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方案》既立足当前落实“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同时着眼长远实施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实现发展动能变革,增强韧劲。如此长短兼顾,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如何推动轻工业提质升级、稳增长?《方案》中有四条主线贯穿始终,即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赋能和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这也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发力的核心抓手。

创新驱动是激活轻工业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产品创新为基础,以业态模式创新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激活新质生产力,系统化解结构性矛盾。一段时间以来,智能家电、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不少高技术产品获得市场认可,正是创新驱动力的体现。

标准引领是强化市场信任和倒逼质量升级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加快新型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国际标准互认,通过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倒逼质量提升。在规模化到敏捷化的生产模式重构过程中,许多企业已经走在了以标准引领升级的潮头,比如有智能家电企业主导制定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国际标准,推动智能家电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在多个国家复制推广。

品牌赋能是突破“内卷”竞争和低端锁定困局的关键。变“价格竞争”为“价值竞争”,实现“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中国潮玩产业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鲜活例证。短短数年内,中国潮玩强势崛起,原创文化IP轮番“出圈”,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过30%,现已跨入千亿元级规模行列。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品牌授权商品零售额为1550.9亿元,同比增长10.7%。

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是重构产业生态和培育可持续动能的关键。数字化可大大提升生产灵活性,真正意义上做到“需有所供、供适所需”,绿色化回应资源环境约束,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数据显示,轻工世界“灯塔工厂”达23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率超60%,国家级绿色工厂达1321家,轻工业产业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相信随着《方案》相关部署及细则的落地,我国轻工业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经验与借鉴。

(作者:祝洪章,系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4/12734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