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9月23日,嘉宾出席2025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9月23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隆重开幕。北京文化论坛自2022年创办以来,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成为推动文化繁荣,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新时代文化领域的标志性平台,北京文化论坛正以文化为笔,科技为墨,奋力书写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双向奔赴”的北京新篇章。
科技赋能,让文脉传承“活”起来。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融汇于此。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中外嘉宾表示,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更好助力历史文脉赓续传承。近年来,北京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从北京城市图书馆的AI鲁迅到首钢三高炉数字博物馆,从北京景泰蓝文创到一得阁花香轻胶墨汁,从长安大戏院京剧人物盲盒到“数字中轴”“北京博物馆云”等微信小程序,从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到798园区推出的限时展览“度假太阳系”……北京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断催生一批又一批热门文化打卡点。虚拟数字人演唱会、沉浸式电影院、球幕影院、数字音乐剧场等文化娱乐新场馆,让北京“演艺之都”建设蓬勃兴盛;图书智能检索大模型、图书文献智能推荐系统等应用,为“书香京城”建设引来活水;“漫步北京”“北京微度假”“北京网红打卡地”等品牌引领文旅融合业态新风向。2025年北京电影生活节,以一张票根联动“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专属优惠,成功试水“票根经济”,累计吸引客流7666万人次,拉动综合消费251.7亿元。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2429.5亿元,同比增长13.2%。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也让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散发出新的魅力与能量。
文化滋养,让科技创新“强”起来。回望过去,历次科技革命的革新,无不源自文化赋予的深刻内涵,从“铅与火”推动图书、报刊等迅猛发展,到“光与电”催生广播、电视,再到“数与网”带来网络视听、数字文旅等繁荣发展,再到如今“云与端”“数与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涌而来,必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中外嘉宾表示,要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方向,坚持价值引领、需求导向、着眼长远,让科技始终服务于文化传承创新、服务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北京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展现科技创新领域的勃勃生机。从中关村论坛,到世界机器人大会、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从高校学术对话,到科研机构项目研讨、各类小型沙龙……在北京,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国际化科技交流活动,每天都在举办,用文化交流为科技创新铸魂,也为创新思维的交流与拓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壤。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据北京青年报数据显示,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2.9件,同比增长20.4%,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153.3亿元,稳居全国首位;115家独角兽企业扎根发展,数量领跑全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达8.74万亿元,在178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拔得头筹。在文化的滋养下,北京作为创新之城,正不断打造更好的创新生态,不断探索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形成新动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始终走在前头。
文化交流,让合作互鉴“动”起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7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元大都(今北京)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游历中国,推动东西方交流,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中强调“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多位中外嘉宾呼吁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推动人文合作,以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引进来”与“走出去”已经成为北京文化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从“引进来”的角度看,每年的北京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服贸会等各种大型展会与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国外企业与观众参与其中,展开商业与文化合作。从“走出去”的角度看,从北京走出的冰墩墩、雪容融等众多文化产品都成为当时的全球“顶流”,泡泡玛特等潮玩企业推出一系列中国创意IP,京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博大精深的北京文化产品深受海外受众的热爱。从“City不City”成为网络热梗到“China Travel”掀起文旅热潮,一件件设计精美、内涵深邃的“北京礼物”带着美好祝福,走向了世界各地。在北京,以文化贯通中外、凝聚共识、促进发展,新时代北京精彩故事的华章仍在不断书写。
文化之美,浸润心田;科技之光,烛照未来。通过本届论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因科技赋能而历久弥新,科技因文化滋养而生机勃勃,文明因交流互鉴而欣欣向荣。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场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必将为推进北京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祝中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4/12734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