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博物馆以创新举措点亮文化服务
2025年09月25日 08:42据《光明日报》9月24日消息:近年来,全国各地好看又好玩的博物馆越来越多。人们到此除了看展,还可以看演出、做手工、买文创,甚至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这些新玩法,增强了博物馆的吸引力。但每逢假期,一些热门馆总是“一票难求”。要满足群众新期待,就必须进一步破解文博资源的供需矛盾。
破解文博资源供需矛盾,没有“一刀切”的标准答案。从三星堆的智能管理到深圳的免预约政策,再到怀化的文物借展,各地博物馆立足实际探索差异化路径,不仅让“抢票难”的痛点逐渐缓解,更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温度触手可及。
技术赋能,以智慧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当“黄牛”用技术手段把门票“秒光”,当大客流让展厅拥挤不堪,技术便成了破解难题的关键钥匙。三星堆博物馆的实践,正是技术赋能文博服务的生动样本。面对日均一两万、节假日超2.5万人次的客流,该博物馆主动用科技挖潜力、优体验,推出延时服务每天增加5000张门票,AI防黄牛系统让异常请求占比从87%骤降至30%,2秒速通的检票闸机、自助证件核验通道节省了游客时间,智能红外系统更让拥挤情况减少70%。这些举措不仅堵住了“黄牛”漏洞、提升了接待能力,更让游客在大客流中仍能从容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此外,三星堆还通过扩充讲解员队伍至200余人、提供7国语言语音导览与3000余部自助导览器,用技术与人力的结合,满足不同观众的深度参观需求,更能通过高质量体验实现深度互动。
政策优化,以因地制宜释放文化便利。“不用儿女帮忙预约,说走就走”,游客的感慨,道出了深圳博物馆“取消预约”政策的民生温度。2024年7月起,深圳61家博物馆全面取消“预约入场”,这一打破常规的举措,直指“提前规划难、老年操作难”的痛点,让公共文化服务回归“便利化”本质。政策实施一年来,成效显而易见:龙岗文博展览馆延长闭馆时间至20点,亲子互动、技艺操作等活动名额“秒光”,中医药博物馆、矿物博物馆等原本“小众”的场馆人气飙升,公共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深圳的探索证明,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预约制”的统一,而是根据场馆人气、观众需求动态调整,才能让“不约而至”的便利与“有序参观”的体验找到平衡点。
资源整合,以“多馆合唱”平衡文化冷热。当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因借展200余件精品文物而让市民惊叹“原来怀化藏着这么多宝贝”,一种打破博物馆“单打独斗”的新路径浮出水面。湖南全省200家博物馆中,84家年度接待观众不足10万人次,与此同时,部分大馆却有大量文物在库房“沉睡”——这种“冷热不均”的根源,在于资源流动的不畅。怀化市博物馆依托“湘见万年”平台向全省借展,让湖南博物院的铜鼎与自身“镇馆之宝”中脯王鼎跨越多年重聚;“方罍之王”赴衡阳展出、徐悲鸿真迹现身浏阳、青瓷舞女伎乐俑借AI“唱响”传奇,这生动诠释了“单馆独奏”到“多馆合唱”的转变。文物借展并非简单搬运,从脱酸棉纸贴身保护到“量体裁衣”的内衬制作,从反复测量箱体间距到严谨的点交流程,每一步都为文物安全保驾护航。这种资源整合,既让新建馆摆脱“大而空”的尴尬,也让小众馆获得更多关注,更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邂逅“国宝”,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
从三星堆的“智能答卷”到深圳的“便利答卷”,再到湖南的“共享答卷”,各地博物馆破解“一票难求”的探索,本质上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践行。当延时票与日间票同步放出方便游客规划行程,当免预约政策让老年人“说走就走”,当文物“出差”让更多人感受文化魅力,博物馆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化空间。面向未来,持续以创新为笔、以实际需求为纸,定能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让更多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收获文化的滋养与精神的共鸣。
作者:黄宗跃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5/12735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