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空天逐梦:我国空天信息产业的突围与跃升

2025年09月25日 17:55

据央视网9月25日报道:近年来,在商业航天热潮的推动下,空天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新的产业增长点。而我国的空天信息产业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建设有序推进(1)XxjpsgC000214_20250906_PEPFN0A001

9月5日,建设中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近年来,从“嫦娥”探月的遥远足迹,到手机通信的日常便捷;从火箭发射的“7天周期”,到“30分钟拎箱即发”的智能响应,我国空天信息产业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天边”的高精尖领域,走进“身边”的民生场景。如今,在这场“向天空要发展”的竞逐中,我国已构建起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人才支撑的发展格局,推动空天信息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化崛起,朝着全球领先的空天信息生态加速奔跑。

技术创新破局:让“空天科技”落地民生。过去,火箭发射依赖复杂的液体燃料加注,筹备周期长达7至15天,难以应对应急场景;如今,重庆零壹空间科技研发的“集装箱”发射平台,凭借固体动力技术实现“30分钟拎箱即发”,山火、地震等灾害中可快速部署通信卫星,让“太空救援”从设想变为现实。在重庆渝北区,北斗智联的“卫星定位+人工智能”产品,已搭载200多款主流车型,年产能达500万台,既能实现车道厘米级导航,又能在山区、无人区提供卫星通信,为户外探险、应急救援筑牢安全屏障;在山东济南,无人机搭载激光甲烷探测仪,30秒即可完成燃气泄漏检测,实时上传数据、一键派发工单,破解了人工巡检“到访不遇”的民生痛点……一系列技术突破缩短了发射周期,打破了“空天科技离民生遥远”的认知。从火箭发射的“降时提效”到卫星应用的“落地生根”,技术创新正让空天信息产业从“高大上”的实验室,变成服务民生的“工具箱”。

产业链协同布局:多地联动打造“空天产业矩阵”。空天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链的协同发力。重庆早在“十四五”规划中就将空天信息产业列为未来产业集群之首,2024年已聚集上下游企业220家,关联产值达300亿元;北京明确“南箭北星”布局,将卫星互联网视作经济新增长极;深圳聚焦“卫星+”产业链,推动空天技术与多领域融合;海南则形成卫星遥感、北斗导航、运载火箭、测控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济南以低空经济为抓手,实现无人机医疗样本转送、农林喷洒等40余类场景全覆盖,其数字飞行管理服务平台更是将低空目标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这些区域布局并非各自为战,而是通过上下游联动形成互补——重庆的火箭发射技术可支撑海南的卫星部署,济南的低空应用能拓展北斗导航的场景边界,最终构建起“发射-运营-应用”全链条的空天产业矩阵。

人才体系筑基:为产业腾飞注入“核心动能”。面对卫星及应用、空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巨大人才需求,我国正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维度发力,打造“高精尖+技能型”的人才梯队。在山东,我国首所以“空天信息”命名的高校正在筹建,2023年已联合山东大学开展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博士培养,2024年又联合山东科技大学推进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学科的硕士培养;在高校层面,北京邮电大学与华为共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实验环境,西北工业大学实施“总师型”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参与国家专项课题……数据显示,2025年度申报的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拟新增数量最多,共有120所高校,形成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技能培养到高端研发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空天信息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核心动能”。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链协同,从人才培养到场景落地,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已不再是单点的“技术闪光”,而是形成了“创新-产业-人才”相互支撑的生态闭环。未来,随着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加速、北斗导航的升级、商业航天的发展,这场“向天空要发展”的征程中,我国必将建成全球领先的空天信息基础设施,让空天技术不仅服务于国家战略,更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者:黄宗跃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5/12736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