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历史
红色沙区一面旗
2025年09月26日 15:12内黄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委党校内,于2020年4月12日开馆。纪念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原始图片、历史资料、实物、油画、场景、雕塑等,全方位展示了沙区人民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民族解放英勇斗争、不懈奋斗的光辉革命历程。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是革命老区,地处豫北黄河故道,被誉为“红色沙区”,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成为豫北革命的一面旗帜。走进内黄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序厅,三组铜铸浮雕映入眼帘,分别记录了红色沙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从这里开始了解谱写在这片土地上的峥嵘岁月。
沙区革命星火在这里点燃
来到纪念馆第一展区,8名红色沙区奠基人简介铺满整面墙壁,旁边一幅照片却单独陈列。只见照片中一名革命工作者神情专注,身体微微前倾,右手持笔伏案书写。照片右侧竖排九字——沙区第一个共产党员。他是赵纪彬,内黄县千口村人,1926年任中共大名支部宣传部长、特支书记,1927年10月任中共濮阳县委宣传部长。
上世纪二十年代,赵纪彬在大名第七师范学校求学,经老师冯品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学校放假机会,回乡开展建立组织、发展党员等一系列党的活动,并在1927年春发展了王从吾、刘汉生、平杰三、王卓如、喻屏等沙区第一批知识分子及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还建立了千口、化村和井店三个党支部,燃起了红色沙区农村革命斗争的星火。1927年10月,中共濮阳县委在千口村成立,标志着红色沙区党组织领导机构的确立。
1928年冬,农民协会联络温邢堌周围几十个村庄的农民同薛化庄民团总团长蔡鸿宾进行了算账斗争,取得胜利。1929年2月15日,县委在温邢堌召开庆祝胜利大会,因叛徒告密,濮阳、内黄、滑县的反动民团武装包围了会场,并对参会的县委委员和农协会员进行了武装镇压。在与反动民团的搏斗中,3名农协会员壮烈牺牲,赵纪彬等人被捕,后被组织营救出狱。2月16日,后化村农民协会与反动民团发生了武装战斗,又有5名农协会员死伤。这就是当时震惊北方农村的“温邢堌事件”。温邢堌“二·一五”农民革命斗争,标志着党领导沙区农民革命斗争的高潮和武装斗争的开始。这次斗争虽有流血牺牲,但也沉重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震慑了当时的反动势力,更鼓舞了沙区农民革命运动的斗志,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内黄沙区地处黄河故道的盐碱地区,大片土地常年不长庄稼,当地群众靠熬碱或晒盐维持生活。盐民晒出“小盐”自行出售,严重冲击了官方垄断的“大盐”市场。天津长芦盐务公司成立“盐巡”,与地方政府相互勾结,骑马挎枪、耀武扬威,扒盐池,砸盐具,禁产禁卖“小盐”。他们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广大盐民的强烈反抗。
1932年,中共濮阳中心县委领导了濮阳盐民斗争并取得胜利,点燃了冀鲁豫边区盐民斗争的熊熊烈火。在此背景下,滑县、清丰、南乐等县盐民相继开展驱逐“盐巡”的斗争,13县30万盐民参与其中,影响之广震惊华北。此次盐民斗争,在打破剥削与压榨、缓解盐民生存困境的同时,扩大了党组织影响力,推动了沙区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
正是有了土地革命时期奠定的良好组织基础、群众基础、武装斗争基础,抗战时期内黄红色沙区很快成为冀鲁豫根据地的抗日中心区。
炸不烂摧不垮的坚强堡垒
“游击队,模范班,爬沙丘,过土山;配合八路打鬼子,给他来个麻雀战。钻枣林,穿沙滩,不用绳子把他牵;鬼子把咱游击队,当成八路大兵团。”这首记录在纪念馆的《民兵歌》,生动地描述出沙区广大群众和民兵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出没于沙岗枣林之中,顽强地同敌人进行游击作战的场景。
在纪念馆第三展区,有一处场景复原引人注目。黄沙铺满地面,上面陈列着生锈的重机枪、破旧的炸药箱和枯死的庄稼,背景墙上断壁残垣、火光冲天、浓烟四起,日寇端着机枪无情地射杀着沙区的群众,这是“四·一二大扫荡”中的一个场景。1941年4月12日,日寇实行灭绝人性的“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调集重兵1.5万人,在飞机、大炮、坦克、骑兵的掩护下,对沙区根据地进行了九天九夜的残酷大“扫荡”,内黄县被烧毁村庄82个,沙区无辜百姓4000余人被杀害。
在血腥“扫荡”期间,沙区群众和民兵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游击作战,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保护机关组织和受伤的部队伤员。他们在生与死的危机面前,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和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悲壮赞歌。
大“扫荡”后,日寇对沙区实行更为残酷的“囚笼政策”,修碉堡、筑炮楼、挖封锁沟、加铁丝网,从四面八方围困并蚕食沙区根据地,妄图把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1942年,沙区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秋初蝗虫又铺天盖地袭来,粮食颗粒无收。
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抗击自然灾害,沙区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在沙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现出沙区人民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伟大精神。1942年,冀鲁豫边区政府从尚河县筹集了一批种子,在路过国民党防区时遭到劫掠,战斗中30名战士英勇牺牲。种子运到沙区时,已被战士的鲜血染红,沙区人民称之为“红色的种子”。
抗战年代,沙区人民用无数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的鲜血染红了沙区根据地,使之成为一座炸不烂、摧不垮的坚强抗日堡垒。
解放区的鱼水深情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发动了豫北战役。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号召下,内黄、高陵两县筹集军粮300余万斤,出动担架2000副、大车7000辆、小红车10000多辆,参加民兵3200人。
豫北战役历时两个月,晋冀鲁豫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5万人,占领南北长150余公里、东西宽100余公里的地区,迫使国民党军退守新乡、安阳等少数孤立据点,为全国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役结束后,邓小平赞扬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我军到哪里都有翻身群众支援,到哪里都有粮食吃。我军取得的胜利是和边区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
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向全军发出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11月初,沙区各县区召开大会,号召青壮年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枪,参军参战上战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华北局《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为了支援南线反攻,内黄参军青壮年3000余名,共编5个营20个连。”在纪念馆第四展区,通过“雕塑+实物+油画”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时“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画面。
在冀鲁豫边区的重大战役中,都有内黄沙区民兵、民工支前的身影。鲁西南战役,内黄、高陵两县参战民兵1426人,民工7000人,担架1100副,大车300辆;羊山战役,高陵县首批32副担架过黄河时,大家冒着狂轰滥炸的敌机,不顾枪林弹雨抢抬伤员;在龙固集附近,内黄、高陵民兵担架队员用扁担、木棍,截击溃败的敌兵,抓获俘虏20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100多支,受到前线指挥部表扬;淮海战役,内黄沙区的民兵、民工担架队和大车、小红车运输队,始终和前线解放军战士共同进退,部队打到哪里,沙区担架队和运输队就跟进到哪里,直至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沙区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挺进大别山、解放海南岛、进军云贵川。解放战争时期的羊山战役、豫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都留下了沙区民兵担架队和小红车运输队的身影。沙区人民以无私的胸怀和大无畏的精神,在解放区竖立起一面鲜红的旗帜。
内黄红色沙区党组织自1927年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走过了22个年头。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无数战斗,战胜了重重困难,为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它孕育出的红色沙区精神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6/12737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