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5年09月26日 13:37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当前,部分地区因担忧本区域产业发展“掉队”,盲目规划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导致新旧产业协同布局发展存在分离,产业政策出台缺乏协同效应,难以抓住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统筹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因此,亟需理清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内涵

(一)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新质生产力能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致力解决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实现集约化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经济结构。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关键共性技术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基于跨企业的数据、劳动力、资本、资源等多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致力构建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提升产业生态中共有要素的综合利用质量,摆脱依靠人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海量投入的传统增长模式,实现产业边际成本的有效降低。

(三)产业耦合协同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

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各类产业中深度融合应用,创新不同产业在空间组合和时间连接的相互作用,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能够提升产业间的耦合协同水平,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产业生态体系,助力企业加快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市场环境,有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风险。

二、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协同支撑发展程度偏低

当前各地区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解认知存在偏差,一些地区未能真正认识到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反哺牵引作用,导致新旧产业之间缺少发展合力。从各省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看,28个省份提出发展新材料产业,27个省份提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5个省份提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22个省份提出发展人工智能,21个省份提出发展生物制造,19个省份提出发展低空经济,18个省份提出发展新兴储能,各地产业呈现高度“同构化”现象,多产业协同发展程度偏低[1]。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受阻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应用。目前,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过于发散,未能聚焦共性问题,产业技术标准相对独立,技术创新局限在各自领域,难以形成高效的合力。如煤电深度调峰改造,为响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煤电机组逐渐从电量型电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变,但是目前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主流技术与低碳化改造技术之间并不兼容,甚至会增加机组的碳排放强度。

(三)多元包容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协同效应有待释放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政策向产业链、政策链协同转变。囿于我国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实施的路径依赖,当前我国仍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多元包容产业政策体系建设不健全,产业政策协同效应不明显。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到煤电机组掺烧生物质发电技术,2005年以来已在华电等发电厂示范运行,但是由于掺烧改造技术成熟度不够,燃料收储运体系尚未建立,造成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技术标准还没确定,应用效果未展现出明显经济效益,而上述新出台的政策文件对此并无明显反馈调整。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加强构建产业生态引领的产业耦合协同支撑体系

一要系统推进多类产业集群布局,根据各区域产业资源禀赋,系统优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布局关联和产业协作,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统筹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同质化产业汇聚向高质量产业集群发展。

二要设计优化不同产业发展路径,挖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场景,加快数智技术与传统产业全流程深度融合,提升其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针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构建链主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一体化协同发展路径,实现产业要素集聚与产业合力提升。

三要完善产业要素优化配置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区域产品与技术互认,选择以公共产品、科技创新服务等为示范构建开放市场生态,实现各类要素顺畅流动,加强跨区域执法与信息共享机制,共同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四要建立产业全流程共享机制,构建从设计、制造、运输到销售的产业共享平台,引导企业加强协同合作,组建产业链联盟、产业大脑,推动上下游合作企业之间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增长,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五要探索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投资高技术产业、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风险投资等方式,激发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的生长点,打造适合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的创新生态,推动传统产业多领域融通、多主体协同发展。

(二)加大推进全程赋能应用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一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协同,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应用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共享平台促使分散的技术创新聚焦到补足产业发展的短板上。完善产业全周期的技术创新评价机制,如优化煤矿开采、矸石遴选、建筑材料、道路交通等行业衔接标准,以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提升大宗固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二要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根据东、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主导产业特征,梳理产业发展共性问题牵引下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与实施标准等条件,整合优化区域内科教创新资源,聚焦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形成区域性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

三要构建共性技术创新联合机制,统筹推进政府主导的组织创新、科研机构主导的原始创新与企业主导的集成创新并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四主体一联合”创新模式应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确保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四要提升数智技术产业赋能应用,设计工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深度融合于产业各环节的技术创新路径,助力推动“制造+研发”“产品+服务”等融合化发展,系统促进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环节延伸。

五要完善数智技术赋能产业的标准制度,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加快制定相应产业的数智技术赋能应用政策标准,积极完善智能生产等典型领域整体技术方案开发和示范应用,并结合政策引导、产学研合作、金融创新等为我国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三)加快完善制度—市场双元驱动的产业政策协同体系

一要精准制定产业标准指导策略,按照产业及产业链关联程度,识别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瓶颈、大中小企业共建共享协同难点、区域间产业同质化过度竞争等重点问题,加快产业标准的统一制定,并通过完善指导性计划和政策精准引导,促进资本与技术向优势领域聚集。

二要健全产业政策衔接联动机制,中央层面要加强统筹产业发展与安全的整体政策引导,建立中央与地方上下联动治理工作机制;地方层面要通过培育产业链联盟、跨产业行业协会联合组织等方式强化不同产业链企业合作与行业发展行动,促进各类产业政策有效衔接落实。

三要完善产业政策反馈退出机制,构建产业发展量化评价体系,指导不同产业企业根据产业政策调整自身发展策略,设计政策定期执行评估反馈机制与差异化退出策略,完善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匹配。

四要激发市场需求牵引的产业活力,深入挖掘更加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与应用场景,完善市场价格与供求信息和企业生产运营之间的交换共享渠道与政策机制,引导企业和产业投资者根据市场信号进行合理决策,推动产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多元化创新,提升产业活力,实现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高效衔接。

五要增强产业政策的市场反馈机制,以产业健康发展与公平竞争为原则,建立产业发展反馈热线或平台,常态化收集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信息,及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执行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沟通合作,健全产业技术试点示范与市场应用的效果反馈机制,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效果与改进方向。

【作者简介:郑维博,西安交通大学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钟晟,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吕绚丽,西安交通大学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行政中心主任。】

注释:

[1]王一鸣:《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的几对关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年第4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6/12737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