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际
山水相连的共兴之路
2025年09月26日 15:03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这标志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和重构。
越南,这个兼具古老传统与现代活力的国家,凭借其年轻的人口、制造业竞争力和地理位置优势,已成为全球南方国家中的重要一员。随着独立自主、渐进改革、科技驱动等发展理念的推动,越南在现代化的定义和发展规划上选择了与西方不同的模式,在强调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制定阶段性目标,开启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本土探索。
互联互通:陆路口岸与越南的边贸活力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金鸡山顶峰,开启了友谊关口岸新的一天,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卡车有序排列在货运场等待检验。这条自古代就形成的中越商贸与文化交流通道,如今已转变为现代经济贸易的“黄金通道”,推动越南不断融入全球供应链。
友谊关口岸(越南称“友谊口岸”)始建于汉代,自古就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时,中国商贩推着满载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的独轮车,和用竹篓挑着沉香、象牙、犀角的越南边民在关前以物易物。从那时开始,互市的边民、马帮古道的跨国商队和文化使节就共同搭建起了中越友谊的桥梁。
如今,友谊关口岸已变身现代化的国际口岸。今年前7个月,经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值超33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作为中越边境最大的陆路通道,友谊关边贸始终是越南发展的重要动力,为越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友谊关口岸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越两国间贸易的持续提质升级。1992年,中国设立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越南的水果、中国的机电产品成为主要贸易商品。2000年,友谊关通关货物量突破100万吨,成为中越最大陆路口岸之一。2017年友谊关口岸升级,2020年启用智能通关系统。此后,友谊关紧跟电子产业链和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成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关键贸易枢纽。越南工贸部部长阮鸿延形象地称之为“越中贸易大动脉”。2024年,越南国会通过《至2030年边境经济区规划》,将友谊关—同登区域列为“国家级跨境经济示范区”。
近年来,河内市的大学生流行“关前打卡”,社交媒体上常出现带有“友谊关”标签的帖子。在TikTok上,“友谊关”话题下多是越南年轻人拍摄的“一日游中国”短视频。“早上吃河内河粉,中午到凭祥市吃螺蛳粉,晚上回宿舍写作业”的短视频,生动展现出越南年轻一代的开放心态和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当下,中越两国正致力于让友谊关口岸从“通道”变为“枢纽”,成为产业链升级的跳板。随着产业链整合,“中国原料—越南组装—返销全球”的模式逐步形成。这一“跨国生产线模式”成为两国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的成果典范。
“越南支持并愿参与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符合越南的发展需求,有助于促进地区互联互通。”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如此表示。
从友谊关的古代马帮到今天的智慧口岸,中越两国之间的合作持续蓬勃发展,两国正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发展。
共建共享:多维合作助力现代化转型
横跨在湄公河支流前江上的高岭桥,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条银灰色的巨龙。这座中国企业在越南承建的斜拉桥,结束了湄公河三角洲对轮渡的依赖,重写了同塔省的交通史。在当地人的记忆里,过去,每天都有数千辆汽车、摩托车排队在湄公河前江段两岸等待轮渡,雨季的洪水、台风还常常导致轮渡停运。
2014年,中国企业承建的越南中央湄公河三角洲连通性项目(CMDCP)-CW1B标段正式开工。一座“连心桥”,织就了民心纽带。在建设高岭桥的日日夜夜里,中国工程师和越南年轻技术员通力合作的身影成为中越合作共赢的生动缩影。
对于高岭桥两岸的越南民众来说,以前送孩子去河对岸上学,要凌晨4点起床赶渡船,现在骑摩托10分钟就到了。这是钢筋混凝土为当地居民带来的效率,是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例证,更是中越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缩影。
高岭桥所承载的,既是工程之美,也是文明之光,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相通”的生动案例。在通车仪式上,越南交通运输部官员高度认可中国承包商的工程质量和效率,称高岭桥是“中越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成果”。
除高岭桥这样的“硬核”成果外,越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以及中越合作带来的共同发展机遇和开放合作红利。在越南红河三角洲田野间,农民老伯用手机查看天气,屏幕上的卫星云图能够精准预测雨水来临的时间;在400公里外的胡志明市,年轻程序员通过中越合建的跨境云计算平台,能够直接接到来自深圳科技公司的订单。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场景,却由一条“数字丝绸之路”紧密相连——它正悄然改变着这个东南亚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前景。正如越南总理范明政所言:“我们不仅要修跨海大桥,更要建跨云的天梯。”依托这条“数字丝绸之路”,越南正快速成长为亚洲乃至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承接地。
和合共生:从“同志加兄弟”到中越命运共同体
河内文庙的参天古树下,身着奥黛的少女正拿着毛笔临摹汉字;中国企业承建的越南首条城市轻轨河内轻轨二号线车厢里,汉语、越南语报站声交替响起;中国石寨山型铜鼓与越南东山铜鼓上共通的羽人纹和翔鹭纹,诉说着两地先民对天地自然的共同理解……文化交融最动人的篇章,往往书写在民间。
每天清晨,一群跨国上班族便活跃在广西东兴口岸与越南芒街市之间。中越北仑河二桥上,五星红旗和金星红旗分插在两边栏杆。东兴口岸的铁门一开,两国商贩便涌上前来,有的挑担,有的背篓,有的拖着箱子,用夹杂着汉语、越南语和手势的“边境语言”展开交流。
与此同时,中国短视频博主用镜头带观众探访越南会安古城里的闽南会馆,越南居民闲暇时沉浸于越南语版的中国影视剧作。这些两国人民生活里的日常文化交流平凡普通,但又十分珍贵。
“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这句出自越南胡志明主席的名言,承载着两国从革命岁月到共建现代化征程的深厚情谊。正如中越北仑河二桥的建造,两国建设者携手共筑跨河虹桥,以钢筋水泥为纽带,将“同志加兄弟”的关系浇铸在发展道路上。
中越两国“同志加兄弟”情谊的不断加深,还体现在越南对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认同上。
“越中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理想相同,命运与共。”2023年习近平主席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时,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欢迎仪式上动情地说道。彼时,中越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阮富仲对此强调:“这是两党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越南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报》2023年3月发表评论文章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新思考,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越南社会科学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指出:“该理念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霸权秩序的新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如今,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成果,体现在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河内轻轨的呼啸声展示着城市动脉里的“中国速度”;稻田里的金黄稻浪是“中国种子”孕育的希望;机器轰鸣的工厂是中越制造的“共同车间”;工业园的繁忙场景源自点亮越南南部的“中国电力”。两国并肩前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向世界表明,中越命运共同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改变。中国以同行者的身份证明,真正的现代化,不是强加于人,而是美美与共;不是文明冲突,而是和合共生。
大道同行: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新选项
越南计划投资部在《2021—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写道:“越南将坚持‘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探索符合本国文化、历史和资源禀赋的发展路径。中国的实践表明,非西方模式现代化同样能够成功。”
在越南高层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即西化”的迷思,回应了发展中国家关切,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项。在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成果的鼓舞下,这个位于东南亚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追求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模式。
2023年,越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上,阮富仲指出:“越南的革新开放证明,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根据本国国情,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而不必照搬任何外来模式。我们借鉴国际经验,但绝不失去自我。”
越南人民清楚地认识到,中越在现代化合作中不输出意识形态,只提供发展选项;不寻求势力范围,只构建共赢生态,成为全球南方国家践行全球发展倡议、携手迈向现代化的鲜活案例。
对于越南在现代化道路上的选择,越南外长裴青山表示:“全球南方国家正形成新的发展共识:现代化无需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越南与中国、东盟和金砖国家的合作,正是这种新范式的体现。”
全球南方的崛起,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增长,更是一种文明自信的重建。它宣告了“现代化=西方化”叙事的终结,开启了多样的现代化道路并存的新时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越合作所代表的东方智慧,正在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一种更包容、更可持续的选项。
(作者:陈姗姗,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6/12737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