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教育

普通话学习的三个维度

2025年09月28日 14:31

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言,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新中国开始全面实施推广普通话工作;1994年,全国范围内开始正式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普通话的标准和规范更加清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全民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当前,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学习普通话、提升普通话的表达水平呢?

发得“对”:清晰明了可交流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讲,学普通话首先要发得“对”,做到清晰明了可交流。我国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和粤方言八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不同地域的“声、韵、调”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f-h不分、n-l混淆、开口音发扁、调值不够等,确实是“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因此,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学习普通话时都要找到各自的难点和重点,反复练习揣摩。

另外,各地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语和语法与普通话中的用法不一样。比如,上海话把“我们”说成“阿拉”,四川话把“怎么”说成“啷个”等,还有词序倒置、动宾灵活使用等情况,有时候虽然能听清,但不一定能听懂。因而在普通话学习中,还必须掌握词语之间的转换对应以及语法规范,避免在交流时产生歧义和误会。

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讲究“声母叼住弹出、韵母拉开立起、韵尾弱收到位、调值准确饱满,整个字音呈枣核形”,要求达到准确、清晰、悦耳。当然,发得“对”不是要求大家都要达到播音员主持人“一级甲等”的水平,不同行业对普通话的水平等级要求不一样。比如,国家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需达到三级甲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甲等。一般群众在讲普通话时,要达到即使有时候不够标准,但依然能够通过语境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完成交流沟通。生活中大家讲普通话难免带点“乡音”,这时候还能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说得“好”:情理交融有共鸣

从情感表现的角度来讲,学普通话还要说得“好”,做到情理交融有共鸣。语言表达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传播活动,是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精妙转换,是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真诚外化。说普通话的过程中除了听清、听懂之外,还要表情达意、寻求共鸣。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要很好地传递给他人,需要做到文体和语体之间协调统一、思想感情和语言样态呼应融合,或高雅庄重,或通俗灵动,或深情款款,或铿锵有力,“情、声、气”和谐自然。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讲,讲究气随情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同样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情?同样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何抒发乐观奋进的豪迈之感?这都需要以“情”为内涵,以“气”为动力,以“声”为载体,做到表达内容和声音形式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普通话学习中不能只是追求“发对”“发准”,还需要把握好字、词、句、段、篇的内在意思和情感,用标准的发音加上真挚的情感才能唤起大家美好的心理感受,让语言更有魅力,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

讲得“美”:意趣盎然有品味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学普通话更要讲得“美”,做到意趣盎然有品味。普通话是一种独特且极富魅力的文化符号,气息、语流、腔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风貌,情感、韵味、张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格局和气度;普通话蕴含深厚的美学价值,展现了音声美、韵律美以及庄重美、含蓄美、融通美、质朴美。普通话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互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讲好普通话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是质量与品位、艺术性与典范性的有机结合。他们既是普通话的使用者,更是传播者、示范者。播音员主持人从传播内容、思维方式、表达样态、风格形成等几个重要方面入手,营造语言音、意、情、形的美感,树立普通话表达的美学典范,体现语言智慧敏锐、变化精妙、充满个性的特质,发挥语言言事省人、言理服人、言情感人的作用,形成了典雅、庄重、大方、质朴、亲切且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气质、中国气派的新中国播音创作风格,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普通话的内涵认知与文化认同,对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人民语言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讲好普通话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们应该主动使用普通话,并努力感悟普通话所包含的意蕴气质,让听普通话变成一种美的享受,让讲普通话变成一种文化传播。

语言从诞生开始就具有强大的文化承载力和精神塑造力。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中,即使“鬓毛衰”也秉承“乡音无改”,令无数人感念“春风不改旧时波”的绵绵乡愁。通过语言,我们看见文化传承、感受文脉赓续、体悟文明互鉴。学习普通话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更是一种传播实践、一种文化认同。我们不仅要追求“声、韵、调”准确,还要做到“情、声、气”和谐,更要有传播“真、善、美”的文化追求,让普通话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注脚,用中国之声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喻梅,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8/12738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