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理论研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更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5年09月29日 08:44编者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文立足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从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的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出发,分别阐述各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重点,为破解区域发展同质化难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清晰思路,对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具有不同发展基础和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同一个模式,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定位、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位于揭阳的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舞狮(2025年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发挥东部地区创新优势,做新质生产力引领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为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区域,凭借显著的创新引领发展优势,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新质生产力为强劲动力,加快东部地区现代化进程,更好地发挥东部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良好创新生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组合。同时,要优化政府政策供给和创新服务,打造高效规范、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培育良好的风投、众筹和创投等创新金融业态。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三地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提高集成创新能力。要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和系统能力的建设,夯实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支撑,推动多主体协同攻关,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实现系统性创新和整合式创新。通过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将各类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要加快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发展,推动计算机软件服务、金融业、信息传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前瞻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信息和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将东部地区打造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中部地区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贯南北,区位优势显著,创新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中部地区崛起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发挥中部“脊梁”的骨干支撑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加快原创性科技攻关,释放发展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要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打造中部地区的创新支点。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要大力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兴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谋划布局未来材料、未来信息、未来制造等未来产业。加强区域战略对接。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大通道。要加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接联动,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保障粮食安全的“中部力量”,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积极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途径,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转型。
——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西部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风光、水电、矿产和旅游资源,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农牧业及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同时,要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光伏产业、氢能等新能源产业,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人才和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深化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联合攻关、平台联建,推动人才和技术共享。要围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东部地区创新资源和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衔接,促进科技创新“东研西用”。鼓励东部企业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合作项目,加快中央企业和西部地区融合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要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厚植绿色底色。提高开放“西”引力。西部地区与周边13个国家接壤,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要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营质量,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要不断优化开放环境,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深化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加快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5年9月23日,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水田地块,大型农业机械在进行水稻收获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整合东北地区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落实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具备显著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在能源、汽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特色产业领域优势突出。此外,东北地区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院所,教育科技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当前,东北地区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东北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产业链赋能改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利用东北地区风电、光伏、核电、氢能源、储能产业发展的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要加强黑土地生态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育种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与推广应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结合,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要推动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创新央地合作模式,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对外,要依托“一带一路”、中日韩自贸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区位优势,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不断拓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对内,要加强同区域重大战略的深度对接,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 |杨维凤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9/12739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