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张志君 | 从寓言到实践:新时代“愚公移山”的新内涵

2025年09月29日 09:35

 

张志君-专家

张志君 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

编者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强调“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本文立足新时代语境,揭示“愚公移山”精神从寓言到实践的跃迁,其移山不止的精神内核始终激荡着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文章阐释“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精髓内涵,提出坚持不畏艰险、接续奋斗的精神,通过解码精神与实践的深层关联,为锻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践行者提供了价值坐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结晶的成语情有独钟,在发表讲话和进行著述的时候常常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浑然天成,给我们树立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愚公移山”这一成语,比如在谈到抗御自然灾害时他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在鼓励人民心怀梦想、不懈奋斗时他说,“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愚公移山一个在重大历史关头被红色动员令的成语

作为一个成语,愚公移山用于“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1945年6月,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伟大胜利时,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外患即将被扫平,但是内忧却非常现实地凸显出来。当时的中国面临两条道路的抉择:一条道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他们要走的路是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一切民主党派,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的道路;另外一条路则是代表了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他们要走的路是带领全国人民走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非常看好蒋介石和他所代表的道路,美国政府甚至动用大量战略资源支援国民党军队。而中国共产党这一边,虽然较抗战前,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无论是所占地区规模,还是总兵力、总人口方面,都没有办法和国民党相比。

在这样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居高望远,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引用了2000多年前出现在《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这一成语,作为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起的“红色动员令”。毛泽东同志在详细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之后发出号召:“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巧妙地借助“愚公移山”这一成语,号召动员全党带领人民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红色动员令”对于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最后打败国民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重温这一成语,既可以想象出当年前辈创业艰难百战多的筚路蓝缕,更可以从中领悟很多宝贵启示。

 

二、愚公移山,弘扬的是一种挖山不止的精神

苏武和李陵是汉朝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一个名垂千古,一个却饱受诟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生与死这座“大山”面前,一个毅然选择成为挖山不止的“愚公”,而另外一个则选择成为逃避危险的小丑般的“智叟”!

毋庸讳言,人皆恐惧死亡,在生与死之间的抉择中,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舍生忘死”在智叟看来是“蠢”的、“傻”的,而苏武就是如愚公般的“傻子”!汉武帝天汉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0年的时候,苏武奉汉武帝之命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一行即将返回时,副将张胜参与了匈奴的内部叛乱。匈奴首领且鞮侯单于平定内乱后,气势汹汹地以死亡相威胁,逼迫苏武投降匈奴。这个时候,苏武突然面临一座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生与死考验的“大山”,是当“傻子”式的“愚公”,还是当一个小丑般的“智叟”,苏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在胁迫苏武投降不成之后,匈奴首领且鞮侯单于仍然不死心,继续逼迫苏武投降,而苏武再次选择当挖山不止的“愚公”。恼羞成怒的匈奴首领派人把他押送到了北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一带,让苏武到那里去放羊,并扬言,除非公羊产下羊羔,否则永远不能回国。在荒无人烟、非常寒冷的北海,苏武整整坚持了19年,一直坚贞不屈,最后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被汉昭帝派使者向匈奴首领索要才得以回国。回国之后,苏武受到了当时的人们和以后历朝历代中国人的大力推崇,并且留下了“苏武牧羊”等典故。可以说,如果没有那十几年面对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生与死考验的“大山”,挖山不止地当“愚公”,就不会有后来万众敬仰的苏武!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李陵。和苏武一样,李陵也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爷爷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李陵曾先后担任侍中、建章监、骑都尉等职务,在苏武出使匈奴失利后,于公元前99年,率领5000名士兵北上攻击匈奴,战败被俘。这个时候,李陵也和苏武一样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生与死的“大山”,然而他选择求生,投降。文天祥指出,“李陵罪在偷生日,苏武功成未死时”。

 

三、愚公移山,需要科学的方法

1910年,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伍连德博士突然接到友人施肇基的邀请,请他前往中国东北,扑灭当时在东北开始蔓延的大瘟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工作,不亚于是让伍连德博士当移山的“愚公”。

当时的伍连德博士需要挖掉五座“大山”。第一座“大山”,瘟疫的传染途径。当时人们已经把这场瘟疫定性为鼠疫,并且想当然地认为鼠疫就是由老鼠传染给人的。基于这种认识,当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是灭鼠,从而忽视了对尸体的处理。那些感染过瘟疫的尸体先被置于屋外,后被拉到城外掩埋,全程没有采取任何隔离措施。人们也从没有想过,除了老鼠传染人外,还有其他传染途径。到了东北之后,伍连德博士敏锐地注意到瘟疫的传染途径这一问题。通过解剖一位日本籍女性患者的尸体,伍连德博士发现了人际传染这一途径。

第二座“大山”,对学术界权威的质疑。当时,学术界公认的细菌专家北里柴三郎坚持认为鼠疫是老鼠传染给人的,人和人之间没有传染鼠疫的可能。伍连德博士提出人际传染的说法,动摇了学术界的权威。想要挖掉这座“大山”,谈何容易!伍连德博士想方设法通过科学实验加以论证。

第三座“大山”,外交阻碍。为采取严格彻底的隔离措施,伍连德博士和施肇基一起纵横捭阖,用科学的方式反复游说沙俄、日本以及其他西方列强,劝说他们共同抗疫,并最终获得各方配合。在此基础上,先后挖掉了隔离“大山”和治疗“大山”,终于将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鼠疫全部扑灭。

一代学术大师梁启超曾高度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即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伍连德博士以他的努力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尊敬,获得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成为首个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以“东方巴斯德”自诩的北里柴三郎,由衷地把“鼠疫斗士”这个桂冠让给了伍连德。伍连德博士在鼠疫防治过程中挖掉五座“大山”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愚公移山”没有不惧艰难困苦的精神是不行的,但仅有那种精神又是不够的,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辅之,这才是理解“愚公移山”全面而准确的方式!

 

四、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在于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智叟之所以被后人讥为“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衡量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唯一的标准就是能否因此事获得好处和利益。一言以蔽之,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小我!

优先考虑小我,是人之常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共同憧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众多学子的人生追求。而我国的革命先烈们却作出了与常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他们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深得“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所在。

看过罗广斌、杨益言所著的红色经典小说《红岩》的朋友想必还记得书中的一段对话。国民党特务头子徐鹏飞软硬兼施收买劝诱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许云峰投降失败,黔驴技穷地说出了一段话,“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见自己的胜利,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我不知道此时此地,许先生到了末日,又是何心情?”如果一般人听了徐鹏飞的这段话,可能会像智叟那样感到满腔惆怅,觉得虽然努力奋斗但却看不到成果,甚至有可能灰心动摇,但许云峰在听了徐鹏飞的话之后,大义凛然地回答,“这点,我完全可以奉告。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受尽旧社会的折磨、迫害,终于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回忆走过的道路,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满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对于许云峰的这段话,我相信,所有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们都会感到深深的震撼。在许云峰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在真实的历史中,像许云峰这样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血腥屠刀和金钱、美色等诱惑而凛然不屈的共产党人比比皆是。

夏明翰出身豪绅家庭,原本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但他在21岁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革命运动。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长沙马日事变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1927年6月,夏明翰受党派遣回湖南任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同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他参与发动秋收起义。1928年初,夏明翰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3月,被敌人逮捕。1928年3月20日,夏明翰英勇牺牲,年仅28岁。临刑前,当国民党反动派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夏明翰大义凛然,挥笔写下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和许云峰的事迹,感人肺腑。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壮丽无比的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都是有价值的,真正的革命者从不执着于亲眼看到胜利的到来,只要曾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奋斗过、努力过,作为小我就死而无憾!这种视死如归,在生死考验的重大关头毅然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令人钦佩,这也是像他们这样的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浩气长存、感人至今的重要原因!

202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世界的和平前赴后继,英勇牺牲,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留下名字。正是因为革命先辈“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才使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重温“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是回味历史,更是为了走好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新的长征路!

报告人 | 张志君

责编 | 范璧萱

校对 | 李天翼

审核 | 张一博、孙楠、叶其英

监审 | 李文鼐、刘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9/12739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