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文艺赋美乡村 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2025年09月29日 11:06

据《人民日报》9月26日报道,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要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近年来,各地以文化为笔,在乡村大地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新画卷,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让农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image

9月4日,鄂州武昌鱼一队和恩施州咸丰白茶队球员在揭幕赛中。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如,傍晚的贵州红星村,音乐广场霓虹闪烁,村民们用村歌点亮夜空。这充满诗意的画面背后,是“文艺赋美乡村”行动在广袤乡土上结出的累累硕果。可以说,当文化艺术扎根田间地头,乡村的“精气神”便找到了生长的沃土。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让优质资源开出幸福花。“以前看演出像赶大集,现在点啥戏就唱啥戏!”陕西蔡家坡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过去“政府送什么群众看什么”的单向供给,如今正转变为“群众点单、专家下厨”的精准服务。如,北京平谷区南山村邀请200余名高校师生驻村创作,贵州“村T”一年吸引50万游客,这些“订单式”服务不仅让农民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艺术,更激发了他们参与创作的热情。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北京市平谷区南山村的实践,30余件艺术作品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

政策护航让文化种子落地生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7部门联合印发的《工作方案》为乡村文化建设画出路线图。浙江率先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系统性遴选150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派驻乡镇、结对村;江西实施“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这些“文化播种机”正在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当西安美术学院的“田间舞台”在麦田搭起,当清华大学教授手把手教村民创作墙绘,文化已是滋养生活的“营养液”。

以文化人润乡风,让文明之花绽放心田。在福建平潭大坪村,主题党日馆的党徽在阳光下闪耀,每年 3000多个党组织前来参观,已让红色基因融入村民血脉。这种“红色文艺”的浸润,让曾经的“风沙村” 变成了“富美村”;贵州红星村的歌手杨刚回乡创办合作社,不仅带动40多名村民回乡创业,还通过直播带货带动农产品销售;安徽西溪南村村民自发保护古民居,将老宅变成“文化客厅”,这些生动实践证明:文化自信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基石。

移风易俗需要文艺助力。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各地用艺术形式破除陈规陋习。重庆北碚区将移风易俗故事编成小品巡演,江西婺源用徽剧传唱村规民约,这些“接地气”的文艺作品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当贵州松桃的苗绣传承人用指尖技艺传承文化,当福建泉州的南音表演队走进祠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正在重塑乡村文化的自信。

文旅融合添活力,让乡村产业蝶变升级。湖南清溪村的“文学+研学”业态,让5万册签名图书变成了增收密码;海南昌学村的动漫产业,使闲置农宅变身创意工坊;重庆北碚区将腊梅从农产品升级为文化IP,带动旅游收入破亿;浙江丽水市吸引画家驻村创作,村民通过开办民宿、农家乐、参与景区服务等方式增收。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道理:文化与旅游、农业深度融合,乡村便拥有了“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四季有节”的全产业链。

从“村超”赛场的呐喊到非遗市集的喧嚣,从田间舞台的欢歌到古村巷陌的墨香,文艺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当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当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乡村便找到了“塑形” 与“铸魂”的平衡点,更是通过守护文脉守护好了乡村的根。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文化种子在乡土扎根,让每个村庄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光芒,让广袤乡村真正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的精神家园。

作者:刘纯银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9/12739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