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历史

捍卫二战胜利成果 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年09月29日 13:23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捍卫二战胜利成果 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坚定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捍卫二战胜利成果,推动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保障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战后国际秩序的奠定与和平规范的建构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奠定了战后世界和平建设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地位。八十年来,中国始终将捍卫二战胜利成果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视为历史责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十四年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按当时比值计算超过6000亿美元,有效打击和牵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力量。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有效阻止了轴心国德日双方制定的在东方的战略协同计划,粉碎了日本“北进”攻击苏联远东地区和“南进”与德国在印度洋会师的战略企图,深刻影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走向。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尊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作出的最重要决定就是成立联合国。中国不仅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更是联合国体系的重要设计者和奠基者。中国深度参与了包括开罗会议在内的一系列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大会议,并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庄严签字,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缔造者、建设者,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践行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任何企图歪曲、否认二战历史的历史修正主义,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中国对战后和平秩序的执着追求,既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根植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科学研判世界大势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大论断;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改变旧有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体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面对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向世界展示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新图景。

中国方案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实践

为应对日益扩大的全球治理赤字,中国以主权平等和国际法治应对霸权逻辑,以开放平台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用以人为本的务实行动破解发展难题,用独特的治理智慧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2025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旨在推动各国携手行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将“奉行主权平等”和“遵守国际法治”置于全球治理倡议的首要位置,深刻揭示了构建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根本前提和保障。一方面,主权平等是《联合国宪章》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另一方面,中国对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平等统一的坚守,有力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御外部干预、维护政治独立和发展自主权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支撑,构成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面对“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等单边主义逆流和强权霸凌行径,中国积极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超越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博弈,聚焦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执大象,天下往”的大国担当。中国方案作为全球治理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吸引了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为“全球南方”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自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搭建新的合作平台,中国将“践行多边主义”从一种理论倡导,转化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实践成果,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全球治理倡议的最终目标是增进全人类福祉,强调“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注重行动导向”的实践导向。评判全球治理实践成效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解决了世界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倡议落实为具体行动,既有先进的理念,又有切实的问题解决方案。在粮食安全保障和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方面,中国不断派遣水稻技术专家和先进医疗队前往世界各地;在减贫领域,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生根;在和平与安全领域,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足迹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务实的举措,是中国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的真实写照,彰显了作为负责任大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坚定决心。

坚定守护世界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详细论述,系统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守护世界和平安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八十年前,联合国应运而生,全球治理掀开新的一页;今天,我们更要秉持和平共处的初心,坚定合作共赢的信心,坚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筑牢共同前行的思想根基,坚决维护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捍卫历史真相,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警示。凝聚历史共识,核心在于尊重和维护二战后一系列国际审判所确立的法律结论,承认所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人民为胜利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歪曲和篡改。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捍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是抵御歪曲历史的错误思潮、巩固全球和平基础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思想前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以完善治理体系为制度保障,积极推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改革。尽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历久弥新,但联合国安理会“民主赤字”和“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却在全球决策体系中缺乏应有的话语权,这种权责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全球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既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能力、有责任以局内人、引领者的身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方向演进,在这场关乎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治理变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超越制度与利益的藩篱,追寻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中国提出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四大全球倡议,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体现了不同文明、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共建美好世界的心声,为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这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东方哲学,为构建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道,在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公正合理转型,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29/12739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