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以新就业形态赋能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年09月30日 10:42

教育部部署实施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立足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就业形态代表就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随着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和低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就业模式,对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以新就业形态赋能大学生就业,将不断提升新就业形态的就业吸纳能力,全面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以数字经济为依托提供充分就业机会

202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要“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做好数字转型中的岗位挖潜、职业转换”。数字经济与新就业形态紧密相关,是促进就业的“蓄水池”和“缓冲器”,为新就业形态赋能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显著优势,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充分的就业机会。

一要厚植就业新沃土。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自觉把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借助数字经济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改良传统就业“土壤”,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新就业形态绿色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培育就业新沃土,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转化为新就业形态提质增效的过程,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丰厚滋养。

二要培育就业新模式。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新就业形态企业,稳步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容量,不断细化社会分工,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要结合新就业形态就业方式灵活化、劳动关系模糊化、工作任务自主化等特点打造新就业形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新模式,进一步赋能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三要开辟就业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着力促进数字经济平稳增长,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一批就业新赛道,努力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NFC、量子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开辟一批就业新赛道,弥补行业之间的“数字鸿沟”,推动数据资源要素向新就业形态领域倾斜,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以平台建设为支撑拓宽就业渠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拓宽就业渠道应加强新就业形态平台建设,全面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要完善线上新就业形态平台。推动数字赋能服务,建立大学生动态就业台账,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动机、就业需求、就业期望等信息,为完善线上新就业形态平台提供科学高效的数据支撑。要搭建好线上就业资源平台和大学生就业的“连心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应聘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站式”线上精准服务,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就业信心、树立职业理想,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

二要优化线下新就业形态平台。综合考虑大学生技能专长、求职意愿、期望薪资和企业招聘岗位要求和待遇等,利用线下新就业形态平台对大学生在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方向、就业服务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指导、打造线下就业工作室、就业基地等实践平台,以国家、地方和企业的新就业形态项目为基础,为大学生在新就业形态领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助力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要规范新就业形态服务平台。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新就业形态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社区、群众协同治理合力,全民化、全程化、全域化规范新就业形态服务平台。要采用“铁脚板+大数据”服务模式,切实解决新就业形态平台服务精准性不够、资源配置不均、治理合力不足、群众幸福感不高等问题,提高新就业形态服务的可及性、均等化、专业化水平,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三、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牵引提升就业质量

《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在2024年就业市场中,74.1%的人群有灵活就业的意愿或行动,今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意向,同比上涨7.7%。当前,高校毕业生对新就业形态的接纳程度正在提高,而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也对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在于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牵引,协同推进调结构、强培训、提质量、增效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加快培育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力资源。

一要树立择业新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要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大学生深刻领悟“职业无贵贱,劳动受尊重”的道理,并逐渐以新的择业观念开辟就业新天地。在培训课程中融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强自我定位的准确性,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场,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二要丰富就业新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结合新就业形态发展特点和需求,精准预判人力资源未来发展趋势,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数字技术+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才模式。教育大学生学习先进就业知识理论,引导其将自身的理论所学、实践所获与新就业形态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的就业知识结构,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三要锻造就业新技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要着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助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增强大学生就业技能提升的有效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技能支撑。要推行“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项目,对大学生在新就业形态领域就业进行精准帮扶,提高能力培养力度,增强职业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四、以劳动法规制度为保障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和良好氛围。”为此,应着力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法规制度,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为新就业形态赋能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一要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法。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新就业形态工资报酬、用工方式、技能培训、休息休假、劳动安全等劳动基本准则,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基准法,拓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切实解决大学生在新就业形态领域工作的后顾之忧。

二要统一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标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要按照新就业形态劳动特点,对新就业形态的工资报酬、劳动时间、社会保险、职业伤害等权益保障标准进行统一,将统一的劳动标准延伸和覆盖到在新就业形态领域工作的大学生中,强化在新就业形态领域工作的大学生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为大学生获取合法权益提供兜底保障。

三要健全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险制度要以社会适当性为立足点、以风险分担原则为遵循,健全基于现实劳动关系的数字企业劳动者社会保险权实现机制。要推进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拓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社会保险的途径,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保障。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新就业形态作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领域,应充分发挥其对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推动作用,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序实现,驰而不息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和实现路径研究”(23&ZD0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协同效应研究”(20JDSZ3061)】

【作者简介:冯赵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硕,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30/12741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