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
2025年09月30日 13:4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加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力度,制定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廉洁文化走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廉,广而兼有,广博深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中,信、正、公、俭、礼、孝等元素与廉洁文化内涵密切相关,概括起来就是信仰坚定、守正尚德、奉公戒私、俭朴知足、遵礼守法、尊老爱幼,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映照下呈现出丰富的时代内涵。
“信”以立廉
信,从人从言,言乃心声,人言为信。信仰牢固、信念坚定、守信守诺等品质有助于涵养与树立廉洁操守。
筑牢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信仰既是方向指引,又是动力源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定信念。信念是在信仰指引下的价值判断、理性认识、行为逻辑。面对社会上、网络上个别观点,一些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风、片面批判,最终陷入思想混乱和迷茫。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信念坚定,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能一以贯之坚持下去,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讲求诚信。诚信对个人而言,是高尚品德;对社会而言,是公序良俗。对诚信的执着与坚守,已深深熔铸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因子。千百年来,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广为流传,季布“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人们心向往之、行践履之。当前,我国市场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增强社会诚信、促进社会互信,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
“正”以固廉
正,甲骨文字形是上面一个方框,下面一个足,意思是不偏不斜地走。而廉字最初的字形,是用稻草遮住房门口以抵御风寒的样子,房子的棱角寓意方正、刚直。可见二者的价值指向是一致的。
立正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有了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内心层面就有了高洁的品性,就会排斥腐朽堕落、自觉克制贪欲,行动层面就会自律自守,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名节操守,不让自己的品德被玷污、底线被践踏。
行正道。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人生道路漫长,正道才是成功的路径。有了正道之光的指引、正道之理的浸润,一个人才会光明磊落,自觉反对和抵制不劳而获的贪欲心、黑白不分的阴暗面、虚荣功利的名利场等,才能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法纪悬在头上。
养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国人历来崇尚正气,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他虚弱的身体在牢笼中生活虽已两年,却没什么大病,只因有浩然之气,博大刚正、凛然天地,何惧之有?历史上,浩然之气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英勇不屈、舍生取义,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今天,浩然之气依然是我们不畏苦难、不受诱惑、顶天立地、刚正不阿,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公”以弘廉
“私”字原本的字形是“厶”,“自环者谓之私”。“公”字就是在“厶”之上加了两笔,“背私谓之公”。《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要求,“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如果一个人一心为公,少私、去私,做到廉洁也就顺理成章。
秉公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心”就是公心。凡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时刻把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将个体的价值放到时代需要和国家发展大局中去考虑、去实现,如此就能在心中树起一个“公”的标尺,不为私利所迷,不为人情所困,更不会做以私害公之事。
守公德。要尊重和遵守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秩序要求,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在规范自我行为的同时,也要勇于同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作斗争。公共制度的完善、公共环境的营造、公共监督的强化,不仅能促进个体的廉洁,也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
护公平。“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公平的核心就是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不倚。一个树立公平理念的人,会“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如果成为公职人员,他就能领会“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明白公权力必须用来维护社会公平、维护人民利益。因此,掌握的权力越大、资源越多,越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去维护社会公平。
“俭”以养廉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干部,“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节俭不仅是物质上的简单朴素,更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行。可以说,俭为廉之根,廉为俭之果。
俭则欲寡。“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为官者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普通百姓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俭则简约。大道至简,看清事物本质的关键在于化繁为简、去芜存菁。节俭包含简约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不花费、不投入,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用更长远的眼光规划资源利用、衡量投入产出,以科学的、合理的投入争取最大化效益、追求永续发展。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则要始终保持简约、简洁、简朴的本色,不忘为民初心,永葆朴素作风、永怀朴实情怀,努力做到生活简约、行事简洁、作风简朴。
俭则知足。“俭则常足,常足则乐而得美名,祸咎远矣。”节俭关乎品行、德性,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从查处的案例看,一些领导干部向往商人老板的生活方式,心理失衡,于是用手中的权力“变现”,用违纪违法所得出入高档餐厅、私人会所,最后迷失自我。懂得节俭,才会知足知止,不被盲目攀比、斗富摆阔的消费主义带偏,面对名利保持淡泊宁静的胸怀。
“礼”以范廉
礼,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切习俗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于个体来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个人学礼、知礼、明礼、守礼,廉的种子也会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礼致谦恭。人们常说为人处世,礼就是处世的基本原则,懂礼才能处世得宜。古人说:“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礼作为相处之道,谦让是其核心内涵。知礼循礼的人,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时刻警醒自己不该拿的不拿,更不会有了权力就趾高气扬、自我膨胀。
礼致理性。礼最初含义是祭拜神祇、祖先,要求庄严肃穆,容不得半点不敬。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明自我约束是礼的内在要求。时至今日,我们仍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人民、敬畏权力。越是敬畏,就越不敢去做违背自然法则和党纪国法的事,越能破除“心中贼”。
礼致秩序。“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代表必须遵循的规则、秩序。《管子》讲:“万物待治,礼而后定。”“礼”的功能就是定分止争,“分争辨讼,非礼不决”。有了“礼”的规范,社会治理更加有序,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也会大大压缩。我们要传承弘扬“礼”的核心要义,将其与规矩、纪律、法律等贯通起来,自觉远离违规违纪违法之事。
“孝”以育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认为,孝为德之本,以孝治天下,移孝于忠,忠者必廉。孝和廉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孝廉文化”。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汉代推行举孝廉选官制,其背后有着深层原因:一个孝顺的人对长辈保持恭敬、尊重,认真对待长辈的要求。将这种敬畏与尊重推及国家、人民、组织,他的自我约束、自我修养也不会差。所以孔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贪官没有真孝子”。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的最高境界是养父母之志,用自己的才识能力造福百姓,做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其次是养父母之心,讲规矩、明礼法,不让其担忧受辱;最基本的要求是养父母之身,保障其衣食住行。可见,孝的关键在于发乎于心的恭敬、尊重。一个真正孝顺的人,断然不会罔顾纪法、行险徼幸,做让亲人担忧蒙羞之事。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家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一个家族往往有其独特的家道传承,有家规、家训、家法、家教、家风,这些都奠定了家庭成员的基本素养。如果一个家庭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家教,家庭成员、子孙后代便不会无所顾忌、肆意妄为,更不会做违背家风之事。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是砥砺品行、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针。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严以律己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30/1274115.shtml